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面板乾燥、發癢、敏感、失去彈性等,也是重要的預警訊號;

——經常腹部脹氣、腹痛、解便次數過多等,是消化系統有毛病的徵兆;

——體重突然大幅度下降或上升,對身體健康而言,都是不好的訊號……

其實,健康與生病之間的界限並非涇渭分明,存在大量模糊地段。就像有一根左端是疾病、右端是健康的直線,你的健康狀況是一個程度不斷變化的過程,從量變到質變。在你真正感受到生病之前很久,其實你早就有病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健康智商的七大要義(3)

與生俱來的對自我健康狀態的動物般的直覺,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中已幾乎喪失殆盡。要恢復它,首先得對健康的概念有全面、全新的認識和體會,要拓展健康新視野,鑄造健康的心智模式,從而激發生命強健的潛能。

真正的健康:身心全面協調與平衡的狀態

健康是一種身體與心靈健全愉悅,且社會行為良好的狀態,它洋溢著生命活力,體驗著生命的豐美。

健康是人們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條件。什麼才算健康,各個時代、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標準。長期以來,人們慣常的觀點是,身體強壯,沒有生病,就是健康。然而,這是遠遠不夠的膚淺理解。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健康”所下的正式定義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個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種狀況,而不僅僅是指沒有生病或者體質健壯。”

世界衛生組織還提出了健康的十條具體標準。這十條標準更多是側重於生理健康:

①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會感到過分緊張和疲勞。

②處世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不挑剔。

③善於休息,睡眠好。

④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變化。

⑤身體各部位功能良好,能夠抵禦一般感冒和傳染病。

⑥體重適當,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位置協調。

⑦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瞼不發炎。

⑧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⑨頭髮有光澤,無頭屑。

⑩肌肉豐滿,面板富有彈性。

如何衡量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標準,目前世界還沒有統一的看法。世界精神衛生學會曾經制定了四條標準:健康的個性與人格;良好的社會交往適應能力;個人的幸福感;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與創造力。

綜合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發育正常的智力;健全的人格;豐富、正面的情感;沒有非適應性行為和心理異常;良好的社會交往適應能力。

發育正常的智力

所謂智力,是指個體的感知、觀察、領悟、想象、思維、記憶、推理等多種心理能力的綜合體現。智力正常,是指個人的智力發展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符。一般以智商(IQ)來反映智力發展水平,成年以前智力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智商在80以上的人為智力正常。70至79為邊界值,70以下屬於低能或痴呆。成年以後發生的智力障礙,稱為智力減退或痴呆。

健全的人格

人格又稱個性、性格,它是每一人特有的心理特性和行為模式。是透過先天遺傳和後天學習兩種途徑獲得的。

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徵是:情緒穩定,意志健全,行為協調,尊重他人,自信自強,果斷敏捷,具有較強有責任心和有效的自制力等。如果人格偏離正常,有可能導致社會適應障礙。人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透過心理衛生教育和行為的自我調整,可以使某些有缺陷的人格逐漸轉變成健全的人格。

豐富、正面的情感

豐富、正面的情感主要體現在樂觀、愉悅的心態,穩定、平衡的情緒反應,積極進取的意願,堅持不懈、一以貫之的意志等方面。

對自己、對未來充滿信心,保持樂觀平和心態的人,就能夠持續、穩定並創造性發揮自己的專業水準。反之,情感負面、情感枯燥的人,生活在焦慮、緊張、患得患失等負面情緒重圍之中,不僅難以提升、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術,而且極易患上各種身心疾病。

沒有非適應性行為和心理異常

有利於個體和所在群體生存的行為,被稱為適應性行為。相反,有害於個人身心健康的行為,比如自殘、自殺、自毀前程、酗酒吸菸、過度節食或暴飲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