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字斟句,矯揉造作。”根據蒙田這些話,以及他的文章風格,我們基本可以判斷,《蒙田隨筆》是作者的感受之談,作者所強調的是真實性。而《培根論人生》則處處顯露出作者的經驗之談,以及它的實用性。兩者的作品多多少少都烙上了一些主觀的烙印。而我們寫作這本書,則直接從客觀的角度,從讀者的角度去考慮,且直奔主題。不僅考慮對自己有用,更考慮對讀者、對社會有用。由於缺乏他們豐富的主觀材料,因而寫作難度也會相對大一些。若簡單分類的話,可以說《蒙田隨筆》是感覺之談,《培根論人生》是經驗之談,而《金百通生命論壇》則是推測之談或客觀之談。
第八個建議是,如果您細讀這本書也許或多或少會發現一些功利主義的斑駁,這很容易被人理解為我們要引誘人變壞,事實不是這樣的。人們通常只把物質的好處稱為利益,而把精神的好處不當成利益,這是不對的。在我們眼裡,無論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好處,統統是利益的化身。魯迅說:“不滿是向上的車輪。”人類也正是憑藉著利益這隻巨輪,在向美好的未來狂奔。因此,相對而言功利並沒有什麼錯誤,錯誤還在方法上,例如說過橋逃命,本身並沒有什麼錯誤,如若過不去,錯誤八成還在方法上,如果按順序的過,大家都能過得去,如果蜂擁而上的話,那就誰也逃不了命。功利主義也一樣,只要人們不忘記秩序,它本身並沒有什麼可供指責的。
我們給出的第九個建議是,建議讀者花一點時間閱讀一下文章開頭的詩歌。這種文體並不是我們的獨創,在《紅樓夢》等古典小說中已大量使用。但在這類文章中使用還不多見。在古典詩詞中也不乏探討人生的詩歌,但專門寫探討人生的詩歌,應該說還是不很多見的。如果能和類似的古典詩詞參照著看,也許效果會更好。其中論財富中的詩歌:父耕滿身土,兒食大白薯,可憐舔犢情,養出一條蟲。子壯當自強,豈肯吃剩湯,西山打老虎,烈火鍊金剛。可以參閱李紳的《憐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論人生中的詩歌:生當尊法則,死亦重天令,井然有序路,恬適之夢境。順道逐其昌,逆義漸趨亡,姍姍來遲者,何必昭紅塵。可以參閱李清照《夏日絕句》中的: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雖然我們的詩歌與這些名著還有相當的差距,但追求人生意義的本質都是一致的。
以上就是我們給出的閱讀建議,雖然不盡完善,但我們也不希望它喧賓奪主。如若說我們在期待讀者的褒獎,倒不如說我們期待著讀者的批評,因為我們知道“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友誼始於交流,一切從現在開始吧!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序
看到書封面,你就發現遇到了一些不自量力的人,因為這本書攀比的居然是大名鼎鼎的弗蘭西斯·培根先生,以及他的名著《培根論人生》。雖然有些慚愧,但我們著實也很委屈。土壤總是禾苗成長以及成長成什麼樣子的依據,我們勘察了英國的土壤情況,準確的說應該是英國的文化土壤,我們的確沒有發現英國的土壤有什麼特別之處。相反,我們發現中國的土壤倒很肥沃,不僅墨翟、韓非子、莊周、荀況、孟軻澆灌過這片土地,李耳的《道德經》,孔丘的《論語》更是使中國這片土地肥沃的流油。在古代七大文明中豁然寫著“中華文明”幾個大字,但卻找不到什麼文明與大不列顛有什麼瓜葛。因此我們認為英國冷不丁冒出來一個《培根論人生》是不合常理的。所以我們就開始了螞蟻憾大樹的蠢行,開始編著這本《金百通生命論壇》。這個想法雖然聽起來還十分稚嫩,但經過細心研究,我們還是找到了一些根據,並羅列如下:
一、培根的《培根論人生》是用古老的筆寫出來的,而我們的《金百通生命論壇》則是用電腦操作出來的。不能說拿槍的一定能打過拿刀的,但機率還是會有所傾斜的。
二、有人懷疑培根寫作《培根論人生》,是借鑑了蒙田的《Essai》,抑或說是培根站在了蒙田的肩膀上,而我們則直接站在了兩位巨人的肩膀上,實事求是地講,我們編著這本書,的確受到了《培根論人生》的啟迪,抑或說我們也參閱了這部偉大的作品。
三、培根無論多麼偉大,但他充其量也只能算得上單兵作戰。而我們,金百通公司,一開始就以公司的名義,進行著集團作戰。儘管我們的指揮官還不算稱職,我們的糧草也不算充足,我們的兵力也不算兵多將廣。但比較而言,優勢仍然是不言而喻的。
四、透過一些考證,我們發現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