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部分

福特也同樣到太平洋戰場參戰,多次立功獲獎。

復員後,福特開始投身政治。從1949年到1973年代表本選區擔任了24年眾議員。肯尼迪遇刺後,他是沃倫委員會的成員之一,自願為聯邦調查局擔任在委員會的眼線。1965年被選為眾議院少數黨領袖。福特為人平和,從來不樹敵,加上球星的身份,讓他在政壇上很受人歡迎。阿格紐出事後,尼克松希望透過福特這位老好人來挽回自己的形象,沒想到陰差陽錯讓福特這位沒有參加過一次總統競選的人成為總統。

副總統辭職或死亡的情況發生多起,以前通常不再找人——反正也沒什麼用,但憲法第25條修正案規定必須有副總統。當尼克松找國會重量級議員徵求繼任副總統人選的建議時,對方只給出一個人選,這樣福特成為第一名憲法第25條修正案生效後的繼任副總統。參議員信任投票,反對的只有3位。眾議院投票也只有30位反對,可見福特人緣之好。1973年10月上任,不到一年就成為總統,等於連續繼位兩次,在美國曆史上絕無僅有。

福特上臺之時,可以說是自大蕭條後美國最糟糕的時刻,通貨膨脹是內戰後最嚴重的。水門事件造成民眾對政府非常不信任。福特成了總統,副總統又空了,福特心中有兩個人選,一是老政客,前紐約州長洛克菲勒,另外一位是小政客,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喬治·布什。福特掂量了一下,還是求穩吧,提名洛克菲勒,任命布什為駐華辦事處主任,卸任後出任中央情報局局長。

福特上臺一個月,即赦免尼克松,因此捱了全國人的罵,在國會里也從老好人變成不是人。新聞秘書憤然辭職,福特為此到國會作證,成為唯一一位到國會作證的美國總統。時過境遷,這件事現在被公認為正確的選擇,因為它對國家有利。可是在當時,陰謀論的說法驟然興起,是福特1976年敗選的原因之一。

1974年中期選舉,*黨大勝,在眾議院中獲得三分之二多數,在參議院中獲得透過法案所需的60席,連福特佔了24年的席位都被*黨拿去了。 。 想看書來

從老好人到不是人(2)

面對7%的通貨膨脹率,福特認為美國人花錢太多,要求美國人少花錢。到了1975年5月,因為進入經濟衰退,想讓人花錢都沒人花了。趕緊給大家退稅,讓大家花錢,可是經濟越來越惡化,連紐約市都要宣告破產了。他要求援助越南和柬埔寨,都讓國會否決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共產黨獲勝。到了1975年9月,福特在加利福尼亞兩次遇刺,刺客都是女的,也是頭一次有女人行刺總統。兩次都是有驚無險,刺客被判終生監禁。在這種情況下,福特迎來了1976年大選。

這次大選,共和黨內只有一個挑戰者,就是保守派代表里根。右翼對於輸了越戰耿耿於懷,而且認為福特沒有參加過一次總統選舉,大概根本就不知道怎麼競選。福特和里根咬得非常緊,到開全國大會之時,還是不分勝負。在全國大會上,里根走了一著險棋,宣佈如果他出線的話,將挑選自由派參議員施威克為副總統候選人,試圖拉攏黨內溫和派。的確成功地拉攏了幾位溫和派代表,可是很多保守派代表因此轉向,讓福特險勝。

里根的教訓給福特敲了警鐘,因為他本來打算挑選副總統洛克菲勒為競選夥伴的,可是洛克菲勒是自由派的代表,如果選了他,保守派肯定反對,因此改變主意,選了保守派的參議員多爾為競選夥伴。

*黨肯定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可是*黨沒有領軍人物,結果成了該黨有史以來參選人數最多的一次初選。各州初選烽火連天,但看不出誰能出線。

1976年大選,從理論上講,無論*黨誰出線,只要沒有大的錯誤,肯定會贏得大選。但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大家各不相讓,都想撿這個便宜。

在*黨初選開始時,佐治亞前州長吉米·卡特只獲得4%以上的*黨選民支援,在佐治亞之外毫無名氣。除了約翰遜外,沒有一位南方人被選為總統,而約翰遜的當選是因為他是時任總統,此外*黨內很多人認為卡特太保守。但是幾乎在一夜之間,卡特的支援率驟然上升,很快成為*黨內領先的候選人,在全國大會召開之前已經獲得了足夠的支援。

這個天翻地覆的變化是因為他突然獲得了華爾街、新聞媒體和學院派的支援,來自金融界的捐助也使他財大氣粗,做到這一切的正是洛克菲勒家族第三代最年輕的戴維·洛克菲勒,是他把卡特收為門下。

洛克菲勒家族從第一代開始就是共和黨,怎麼突然出了個*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