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治軍國大事,短短几個月中,他有顯著的進步;不過,他在朝中做事並不順暢,反對派在暗中和他搗蛋,他用了十分氣力,收效往往只有七分,如果不是皇帝的全力支援,可能連這一點收穫也沒有的。他很苦,但這種苦處又無處可以申訴。
他每天都和皇帝單獨相見,但是,李隆基已不像戰爭初起時事事躬親,皇帝得知許多樂觀的訊息,他以為局面已在控制中。
一項很特出的陰謀在進行中,經驗豐富的李隆基也完全不曾覺察,那是太子系的人物爭權的新戰略,他們盡力宣揚安祿山的兇焰已消,官軍強大,已到了反攻的時候。
表面上也的確如此,哥舒翰在潼關已集中二十萬以上人馬,據說訓練完成,士氣很旺。此外,不論河北、河南,敵後地區和長安之間交通不絕,各種訊息都能順利地傳入長安,傳來的,又多有好訊息。
有一次,由河南入長安的官員,帶來了天寶初年轟動長安的大詩人李白的訊息——安祿山渡河時,李白在汴梁,狼狽逃難,作了詩,這些詩,也在長安流傳。楊貴妃著樂工譜了李白的幾首記述逃亡的詩,在宮中唱著。
就在這樣的時候,朝臣中不斷有人向皇帝進言,把握現在的機會,展開反攻戰。
楊國忠反對自潼關出擊,他一再表示,目前的形勢雖然已較前好轉,但反攻還不到時候。可是,請求哥舒翰出兵的人卻越來越多,皇帝也覺得反攻的時機已成熟,他詢問楊國忠,為何不主張由潼關出擊,反攻洛陽?
楊國忠舉出哥舒翰的報告,安祿山回師安內,並不是主力部隊,安祿山有一支重兵屯在陝州,監視潼關,他們不敢進攻潼關,但潼關的官兵,守有餘,攻無把握,楊國忠請求支援,堅守待時,暫勿輕動。
皇帝在有些淆惑中答應,可是,朝中請戰的呼聲卻越來越高了!長安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