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圍馬謖的時候,諸葛亮能率大軍前來決戰,馬謖率山上士兵同時殺下來,那麼張郃就一定會被擊潰。要知道,蜀軍北伐部隊數量要遠遠多於張郃的兵馬。
遺憾的是,擁有人數優勢的諸葛亮卻沒有戰勝敵人的信心,於是他的大部隊也便沒有出現在街亭戰場上。結果致使馬謖遭到了慘敗。
張郃一定也很奇怪,他在包圍馬謖的時候,竟然沒有遇到蜀軍的其他攻擊。結果讓他很輕鬆就把馬謖的大部分人馬殲滅了。
其實,諸葛亮壓根就沒想過在街亭展開大決戰。後人一提諸葛亮北伐,總對“失街亭”嘆息不已。實際上,失街亭沒有什麼好可惜的。街亭只是個阻擊點,早晚都是要丟掉的。假如沒有犧牲過多計程車兵,諸葛亮的全身而退也算是第一次北伐的不錯成績。可就是因為“失街亭”搭上了很多士兵的性命,才使得這次北伐變成了一次完敗的戰爭。
後來馬謖被諸葛亮斬殺了。據說他臨死前一句怨言也沒有。其實他是完全有理由申辯的。因為諸葛亮事先沒有講明白,街亭之戰是場掩護大部隊撤退的戰鬥。這種溝通的失誤,兩人都有責任。
儘管諸葛亮曾經交待過,一定要在要道關卡處佈防。但假如是為了吸引敵人包圍,然後為大部隊創造反包圍的良機,又何必要進行正面阻擊呢?上山紮營不是更好嗎?我成功將敵人牽制在了山下,可你大部隊遲遲不來,這能怪我嗎?總而言之,馬謖有著充分的理由為自己開脫。
遺憾的是,馬謖並沒有為自己開脫。因為他不想牽連諸葛亮。諸葛亮平時待他就像對待親兒子一樣,他怎能指責諸葛亮呢?可是,如果不為自己辯解的話,自己肯定就是死罪一條啊。痛苦萬分之際,馬謖選擇了逃跑。他希望以自己的消失來成全諸葛亮的名節。
然而,馬謖後來還是被抓了起來,而且他還連累丞相長史向朗丟了官職。
(《三國志。向朗傳》: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馬謖被下大獄後,沒有再為自己辯解。他勇敢地選擇了死亡。
馬謖的生死問題,就在諸葛亮一句話上。如果諸葛亮能承認是自己當初沒有把話講明白,才讓馬謖把掩護撤退理解成了誘敵決戰。那麼馬謖的責任就會立馬解除。但此次戰役的失敗責任將會由諸葛亮一個人承擔。
後來諸葛亮在反思這場戰役的時候,說自己“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三國志。諸葛亮傳》),等於他承認自己當時的確膽怯了。
但是諸葛亮並沒有明說自己派馬謖是為了掩護大軍撤退,他反而在另外的場合表明:自己原本是想吞沒曹魏的。
第二十篇 第一次北伐(8)
據說諸葛亮回到漢中後,曾有很多人來討好他,說這次北伐打得魏軍聞風喪膽,三郡投降不說,還俘獲了姜維,搶來了幾千名人口,這樣的成績可真是可喜可賀呀。諸葛亮則回答說:“天下是漢家的天下,可大多數人民還生活在別人的統治下。這點成績有什麼可祝賀的。”諸葛亮這話給人的感覺便是:我之所以北伐,不是要搶些地盤,我是要吞併曹魏,平定天下。這句話無疑也有另一層意思:如果不是馬謖丟了街亭,我本來是有希望吞併曹魏的。由此一來,馬謖便徹底背上了導致北伐失敗的罪名。這句話同時也掩蓋了一個事實:諸葛亮本來就沒想和張郃決戰。
(《三國志。諸葛亮傳》)引郭衝四事曰:亮出祁山,隴西、南安二郡應時降,圍天水,拔冀城,虜姜維,驅略士女數千人還蜀。人皆賀亮,亮顏色愀然有戚容,謝曰:“普天之下,莫非漢民,國家威力未舉,使百姓困於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賀,能不為愧。”於是蜀人鹹知亮有吞魏之志,非惟拓境而已。
蔣琬曾經勸說諸葛亮不要殺馬謖,但諸葛亮說這是為了嚴明法紀。其實,他不過是要找一個替罪羊而已。死了那麼多士兵,總要有人負責的吧。
(《三國志。馬良傳》引《襄陽記》:謖臨終與亮書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原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於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亮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蔣琬後詣漢中,謂亮曰:“昔楚殺得臣,然後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亮流涕曰:“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楊幹亂法,魏絳戮其僕。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邪!”
失利後的反思
回到宮廷後,諸葛亮向劉禪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檢討,並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