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66年又以長篇化之《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獲得“星雲獎”。
1980年發表《第五位莎莉》,1981年發表《24個比利》。
丹尼爾·凱斯的作品雖然不多,但已紛紛被改編成舞臺劇與電影。其中的《24個比利》於1994年拍攝成電影。而《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則在1968年改編成著名電影《查理》,飾演查理一角的演員克里夫·羅伯森,更因該片而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之殊榮。
書評:阿爾吉儂的啟示
韓松
丹尼爾·凱斯於1929年出生於美國的布魯克林,《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是其成名作。小說發表於1959年,並贏得雨果獎短篇小說獎。後來,改編成長篇小說,又贏得星雲獎,並進入主流文學,列入當年20篇最佳小說名單,並被改編為電影《查理》,該片由克利夫·羅伯斯滕主演,他因此而一舉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小說還被改編為電影音樂片《查理和阿爾吉儂》,最後被搬上了百老匯的舞臺。由此可以看出這篇小說的影響力。詹姆斯·岡恩教授也把它收入了他的《科幻之路》。
坦率地說,這是一篇讓人看了傷心難受的小說。有中國科幻迷這樣說:其實,先天的失明也就算了,因為花兒怎麼紅、天怎麼藍、草怎麼綠他都不知道,看不見也就看不見了。但是後天的失明就太殘忍了。《獻給阿爾吉儂的花》就是這樣往傷口上撒鹽的。小說寫了一個弱智者在做、了大腦手術後,變成了世所罕見的天才,幾天內就能學會尋常人半輩子學會的東西,他還懂得了愛。但是,這種情形,僅僅持續了三個月,他又變回了弱智。整個小說就是在描寫這個過程中,一個人心靈的無比喜悅和極端痛苦。
小說有幾個看點。
首先,它是用日記體寫的。全篇為第一人稱,敘述從白痴變成天才,又從天才變成白痴的全過程。小說中,往往有前言不搭後語的現象,準確地描寫了智力和認識能力在手術前後發生的變化。岡恩教授說,讀者在閱讀時,能體會到自己的優勢,並利用這種優勢,帶來輕鬆愉悅的感覺。
其次,這是一個有關提高智力的題材,並且是一個經典的科幻題材。一般的科幻小說,把智力的提高應用到人類的事業發展上,比如,揭示宇宙之謎、解除人類自身痛苦、救治社會弊病,比如環境汙染、戰爭、能源短缺等。但這篇小說不同於此。它專心致志地寫了一個悲劇,寫一個卑下的人的命運。岡恩說,它涉及人的感情,而不是審視那些可能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及至思想方式的觀點——這也是主流小說的傳統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小說中老鼠的形象。老鼠的名字叫“阿爾吉儂”,它是實際的主角,是第一個接受智力改變手術的生物。它變得聰明瞭,與主人公查理一起比賽走迷宮,但它的智力先衰退了。有科幻迷說,在別人眼裡,阿爾吉儂不過是一個試驗品;但在查理心中,它是一個同病相憐的兄弟。只有它能理解查理的感受。同時,它的今天就是查理的明天。當查理為阿爾吉儂構建一個墳墓並希望獻上一束鮮花的時候,恐怕也是對自己未來的一種計劃吧。
透過這篇小說,讀者還能悟到一個道理:別人嘲笑自己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也與別人一樣嘲笑自己——這是查理在變得聰明後,看到另外的弱智者的遭遇時體會到的。另一個感受是:千萬不要看懂這個世界,做一個白痴還是比較好的。
人的命運,不過如老鼠。不過,人與老鼠畢竟又不同。查理在智力衰退之前,努力地奮鬥了,他為人類看清事實的真相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更多精彩,更多好書,盡在霸氣 書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