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清太宗的反間計而被殺,傳首九邊;天下皆以為袁崇煥通敵傾國,雖正人君子亦然,毫無例外,此所以張岱賢者,能有如此筆墨。
捷報到京,本為閹黨的兵部尚書王永光,一反支援高第的態度,上疏請重用袁崇煥:
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乃知中國有人矣!蓋緣道臣袁崇煥平日之恩威有以懾之,維之也。不然,何寧遠獨無奪門之叛民、內應之奸細乎?本官智勇兼全,宜優其職級,一切國外事權,悉以委之,而該道員缺,則聽崇煥自擇以代。
“悉以委之”則竟是以袁崇煥為實質上的經略;所升的官職則是“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既有獎,自有罰,論高第不救寧遠之故,他說關兵只得五萬,若救寧遠,萬一關門有失,危及京師。於是閹黨打算趁此機會整孫承宗。其時孫承宗已罷官回原籍畿南高陽,得到訊息,派人跟戶部去說:“我交給高尚書的兵是十一萬七千;上年十一、十二月,高尚書領的餉亦是十一萬七千人。他說五萬,你們給他五萬人的餉,看他怎麼辦。我現在先不辯;高尚書應該自悔失言,有所補正。我如果一上奏疏,說明實情,傳到四夷,讓他們恥笑中國有數目字都搞不清楚的經略大臣,豈非有傷國格?”這是孫承宗忠厚,讓高第具疏自陳:“前止據見在兵五萬,會核有某兵、某兵,合十一萬有奇。”因得從輕發落,免官而已。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太祖崩,太宗矯詔逼大妃殉葬
現在回頭來說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實錄》:
上至瀋陽諭諸貝勒曰:“朕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何獨寧遠一城不能下耶?”不懌累日。
據明人記載,謂太祖受創而回,憤懣疽發背卒。朝鮮人記載,更謂太祖攻寧遠受傷而卒。要之,太祖自此不履戰場,延至是年八月十一日未時卒於離瀋陽四十里的靉雞堡:事先不豫,至清河溫泉休養,大漸回京,崩於途次,壽六十八。
此時隨侍太祖的就是年方三十七歲的大妃,《清實錄》言大妃:
饒丰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為國亂,頒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殉之。”諸王以帝遺言告後,後支吾不從。
此非當時真相,真相是太宗等矯詔逼大妃殉葬。因為她既饒丰姿,又當狼虎之年,必不能安於室;若有外遇,貽先帝之羞,猶是小事,問題最嚴重的是,她所生三子,太祖生前“分給全旗”,除阿濟格甫成年以外,多爾袞、多鐸一隻十五、一隻十三,如果大妃的情夫是野心分子,透過大妃而控制三旗人馬,將肇大亂。因而假造先帝遺言,逼大妃上吊,以絕後患。
當太祖崩於靉雞堡,匆匆成殮,群臣輪班抬“梓宮”回瀋陽,初更入宮,開始談判,整整談了一夜,大妃無奈,終於在第二天辰刻自盡。《清實錄》——天聰九年所修的《武皇帝實錄》,比乾隆朝改篡的《高皇帝實錄》,儲存了較多的真相。
《實錄》中接“後支吾不從”句下雲:
諸王曰:“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後遂服禮求,盡以珠寶飾之,哀謂諸王曰:“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於地下。吾二子多兒哄、多躲,當恩養之。”諸王泣而對曰:“二幼弟,吾等若不恩養,是忘父也!豈有不恩養之理?”
於是後於十二日辰時自盡,壽三十七。乃與帝同柩,巳時出宮,安厝於瀋陽城內西北角。
多爾袞、多鐸後由太宗撫養,其時孝莊皇后亦為其姑孝端皇后育於宮中,小多爾袞一歲。我一直懷疑世祖為多爾袞與孝莊所生之子,後面將談到,此不贅。
太祖既崩,遺命八固山共治;九月太宗即位,乃出於代善父子之擁立。《東華錄》:
太祖初未嘗有必成帝業之心,亦未嘗定建儲繼位之議……太祖高皇帝賓天,大貝勒代善長子嶽託、第三子薩哈廉告代善曰:“國不可一日無君,宜早定大計。四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聖心,眾皆悅服,當速繼大位。”代善曰:“此吾素志也。天人允協,其誰不從?”次日,代善書其議,以示諸貝勒。皆曰:“善。”遂合詞請上即位。上辭曰:“皇考無立我為君之命,若舍兄而嗣立,既懼弗克善承先志,又懼不能上契天心,且統率群臣,撫綏萬姓,其事綦難。”辭之再三,自卯至申,眾堅請不已,然後從之。
孟心史《八旗制度考實》就此析論雲:當時論實力,太宗手握兩黃旗,已倍於他貝勒,又四小王皆幼稚,易受代善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