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部分

封多羅貝勒;八年二月襲封多羅郡王,改號曰“安”。九年二月掌工部事;十月預議政。十年七月以喀爾喀部土謝圖汗、車臣汗等違旨,不還所掠巴林戶口,又來索歸順同部蒙古,命為宣威大將軍,駐歸化城,相機進剿。尋因喀爾喀悔罪入貢,撤還。十二年八月掌宗人府事。十四年十一月諭獎:性行端良,蒞事敬慎;晉封和碩安親王。

細檢諸王列傳,其時最賢者即嶽樂,且三十七歲,正為能擔當大事的盛年;再以諭獎之詞而言,不獨得世祖欣賞,且信其能為有道之君。因此,可以確定世祖所選定的“從兄弟”,必為嶽樂。

至於王熙之所謂“豈敢顧惜身家,不力持正論?”則可分兩層來看:第一,“正論”必首勸勿逃禪,如聽勸則不發生繼位問題;第二,如必欲出家,則傳子而勿傳兄弟。王熙作此忠諫,事實上亦等於反對嶽樂繼位,倘為嶽樂所知,可能會施以報復,此所以有不顧身家之語;而此秘終身不洩,自為明哲保身之計。

世祖擬傳“從兄弟”一事,更可得一旁證,張宸《青雕集》記:

初四日,九卿大臣問安,始知上不豫。初五日,又問安,見宮殿各門所懸門神、對聯盡去。一中貴向各大臣耳語,甚愴惶。初七晚,釋刑獄諸囚,獄一空,止馬逢知、張縉彥二人不釋。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初八日各衙門開印。予黎明盥漱畢,具朝服將入署,長班遽止之曰:“門啟復閉,只傳中堂暨禮部三堂入,入即摘帽纓,百官今散矣。”……日晡時召百官攜朝服入,入即令赴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