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由下一代動手。而德川家康卻是主動地掃蕩所有潛在敵人。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人對美國人過度的恭敬卑屈,曾使人警覺到不是一個祥瑞兆頭。忍人所不能忍的民族,一定復興;不是隻會高叫激情口號,自陷災難的民族所能比擬。
德川家康幾乎全部接受中國傳統文化——除了科舉制度,他寫中國漢字、作中國漢詩、吃中國漢藥、崇拜朱熹、崇拜朱元璋。問題是,朱熹不是一個活潑開闊的思想家,朱元璋則是一個愚昧的暴君,德川王朝終於頒佈“鎖國令”,中日兩國遂開始共同命運,直到十九世紀,但結果卻大大相異。十九世紀幾聲艦炮,日本解除枷鎖後,短短時間,迅速成長,而中國在受到更多炮擊後,遲遲未能建立一個現代化完整國家。遂有入認為: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川家康的精神使日本復興,中國卻勝得悽慘,應驗了古諺:爬得高、跌得重。原因之一是中國缺少德川家康這種無論崛起或沒落,都貫穿著一股令當代和後世人懾服的精神,也缺少把這類英雄人物介紹給國人的文學作品。
要了解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唯一的方法是閱讀他們家喻戶曉的文學作品——而不是閱讀學院派的經典著作。讀《三國志》不會了解三國時代,讀《三國演義》卻會立刻留下三國時代的深刻印象。瞭解日本亦然,《德川家康》的文筆引入入勝。假如你臨睡前躺在床上閱讀的話,你會驀然發覺天已拂曉,因作者使用小說體裁,繞著史實的骨骼,想象力得以充分解放,無所拘束,使我們得以看到一個民族真實的本性。
我們尊重深奧的學術殿堂內供奉的典籍,但那是另一個層次,屬於使人肅然起敬的知識遺產。但是,和廣大人民結合成為一體的知識分子,卻負有更沉重、更嚴肅的使命,他們把典籍中的精華,或典籍中所缺乏的活潑精神,用現代化的文學形式,和高水準的文字功力,烹飪成為人人都能品嚐而回甘的美味。有目標、有深層含義的歷史文學作品,和“說故事”絕不相同,對人民心智的成長,有很大的裨益。《德川家康》給我們的不僅是一部愛不忍釋的超級長篇小說,而是一部傳出來的資訊:日本式權力遊戲教科書;在非權力場合,則是日本式商業遊戲教科書。無論在臺北、在香港、在內地,有一種現象是,中國商人和日本商人做生意,都會發現,日本商人精密的計算,往往只留給你僅夠你活下去的利潤,使你既不願接受,又不敢拒絕,於是茫然失措。在《德川家康》中,我們會了解,這正是日本文化深層元素,你只存在日本文化深層元素中才可以找出破解之道。
明治維新時代一度受到貶謫的德川家康,現在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已成為半人半神,被尊奉為“東照神君”,作者山岡莊八長期的竭力經營,不但使這位影響日本興衰的德川家康凸顯無遺,更把承繼大和精神的本質完全呈現。而山岡莊八這位作家更成為我們學習和超越的對手。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是中國傳統戰爭觀念,價值連城;但是如果僅只從欣賞的觀點,接觸日本這個民族,也將有無限的驚異讚歎,使我們的生命,更為豐富。
第一章 亂世破曉
天文十年,公元一五四一年。
是年,武田信玄二十一歲,上杉謙信十二歲,織田信長八歲,日後的平民太閣豐臣秀吉,尚是一個蓬頭垢面的六歲孩童。
大海彼岸,一衣帶水的鄰邦大明國,已至其中後期。歐洲,查爾斯五世向法蘭克一世宣戰併入侵法國;亨利八世已繼承愛爾蘭王位,對蘇格蘭國王詹姆士虎視眈眈,只欲除之而後快……無論東方還是西方,處處籠罩著戰爭的烏雲。
三河岡崎城內。
雖說還是冬日,但已到了正月,天氣開始變得溫和。院子裡伊勢的東條持廣贈送的那棵柑橘樹上,已經掛滿金燦燦的果實,芳香四溢。恐是被香氣所誘,院子裡的鳥雀格外多。年僅十六的城主松平廣忠已沉默地凝視鳥雀多時。和煦的陽光下,去年桃花盛開時節出生的長子勘六,不時爬到廣忠身前,抬頭看看愁容滿面的父親。
每逢此時,阿久的心頭便若有冷風吹過。阿久乃松平廣忠同族松平左近乘正之女,十五歲時嫁與廣忠做側室,廣忠當時年僅十三。如今,她已是一個年輕的母親。她身形雖顯柔弱,卻亦頗有幾分嬌豔。若是遣退侍女,只剩下他們三人時,看起來不像是一家三口,倒像是姐姐在看護和照料著兩個弟弟。
“大人還未下定決心嗎?”
阿久道,“您若不答應,妾身必將遭到嚴厲的指責,家臣也定然會以為,是妾身出於嫉妒才阻止大人作決斷。”“阿久,你為何不像他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