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4部分

“啟稟王爺,我等受武英郡王阿濟格之命想趁大順軍佔領山海關之機謀取山海關,不料山海關已被吳三桂佔領,我們誤中了吳三桂的圈套,在虎口澗幾乎全軍覆沒。”

“好個吳三桂,看來我們取山海關需要費一番周折了。”

“王爺,另外,我們聽說,北京王朝已經滅亡,崇禎皇帝自縊而死,現在大明天下已歸屬李自成大順朝。”

“什麼?你再說一遍——”

“北京已經歸屬李自成!”

多爾袞聽得此言大驚,這麼說,再南征大明已是一句空話,難道明朝滅亡就不要討伐中原了嗎?當然不,我們要的是中原的地盤,大明已滅,那麼我們就征討李自成的農民軍!

想到此,多爾袞說道:

“既然如此,傳令三軍,不要再提伐明,而只提‘進取中原’。”

中軍傳下令去。

多爾袞又下令在遼河岸邊宿營。

當晚,中軍大營議策。

“眾位將軍。戰局雖未變化,但我們的敵人已經變了,我們所面對的乃是李自成的農民軍。我們並未與這夥草寇流賊交過手,不知眾位將軍有何策略?”

洪承疇拱手說道:

“王爺,微臣以為:大軍應力爭早日進擊北京!行軍限定時日,精兵在前,輜重在後,從通州、密雲直逼北京——”

“洪將軍,現在駐守北京的可是李自成的軍隊啊!”多羅郡王多鐸說。

“闖賊雖然善戰,奈何剛剛入主京城,我們可趁其立足未穩,全力擊之!闖賊逃,則追剿!闖賊扼守,則強攻,滅其大軍於北京,不使流部逃竄!”

“洪將軍真乃高見!”

多爾袞認為洪承疇的建議非常有理,然後下令三軍加速前進。

大軍到達翁後,準備略作休整後直撲北京城下。

此時,多爾袞勞累了一天正在帳內稍歇,忽然帳外親兵報告:

“吳三桂的兩員部將求見王爺!”

“什麼?”多爾袞一下站了起來,他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一般。

吳三桂乃是大清勁敵,在清軍中享有盛名,多爾袞猜不透他們來幹什麼。

交戰?不可能,交戰派人趕到此為何?

況且又不知我軍南下啊,那就只剩下一個可能:來投降。

然而這太不可思議了。與清兵浴血戰多年,雙方視若眼中釘的對手,竟會來投降?大明投清者何其多,惟獨吳三桂投降實在難以令人相信。

還是先見了來使再說。

“即傳口諭召見二位來使。”

中軍大帳內,多爾袞嚴坐而待。

不一會兒,吳三桂的兩員部將楊坤、郭雲龍便被帶了進來。

他們進到帳內,先向多爾袞施禮,然後向他說明了來意。

“將軍,流賊李自成逆天犯闕,陷武京師,皇帝自縊,皇后妃嬪皆自焚。國事至此,深中痛心。賊鋒東指,列郡瓦鋒,惟有我兵駐守的山海關未失賊手。我帥欲報君父之仇。同李自成決一雌雄,因兵力單弱,恐難抵擋。今聞大王師出盛京,我帥欲借兵援救,今有我帥致書一封於大王,望大王早作定奪。”

說著,楊坤將吳三桂致多爾袞的書信呈了上去。

多爾袞展開書信,那一行行字映入他的眼簾:

大明國平西伯寧遠總兵吳三桂頓首,謹致大清國攝政王麾下;

三桂初蒙先帝拔擢,以蚊員之身,荷寧遠總兵之任。王之威望,三桂素有深慕,但春秋之義,交不越境,所以未敢通各於王,人臣之誼,諒王必能知之。

今我以寧遠偏孤,令三桂棄寧遠而鎮山海,思欲堅守東隆而恐固京師。不意說寇逆天犯闕、以彼狗偷烏合之眾,何能成事?但京師人心不固,奸黨開門納降,致先帝不幸,宗廟灰燼。

今賊首稱尊號,擄掠婦女財帛,罪惡已極,天人共憤,眾志已離,其敗不待數日,我國積德累仁,民心未失,遠近已起義兵,羽檄交馳,山左江北,密如星布。

三桂蒙受厚恩,憐民罹大難,拒守邊門。欲興師問罪,以慰人心,奈京東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於大清。

我國與大清通好二百餘年,今我無故而遭國難,大清理應助之。除暴剪惡乃大順,拯危扶賴乃大義,出民水火乃大仁,興滅繼絕乃大名,取威定霸乃大功,況流寇斂聚金帛子女不可勝數,義兵一至,皆為王軍所有,此又是大利。

王以蓋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機,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