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是從來不向父親提起的。但經緯兄弟之間的個性又實在差異太大。蔣經國的領導及識人能力很強、深具正義感而嫉惡如仇,固然早已受到外界肯定;然而內向、城府甚深、人格多重、多疑也是在他過世之後,從親近他的人士口中慢慢傳出來的。而蔣緯國則是外向、爽朗、幽默、易與人推心置腹。所以有如此不同的差異,應該和幼年的際遇及青年時期出國進修的環境有關。蔣經國並未受到蔣介石的疼愛,有時甚至在威嚴的父親面前怕得發抖;而蔣緯國則自幼聰明伶俐、善解人意,成為蔣介石憂煩之時的安慰。&nbsp&nbsp'返回目錄'

蔣緯國生母之謎(5)

蔣經國隨後於16歲赴俄留學,在俄國的12年間,物質上、精神上均甚缺乏,又遭受不少挫折,吃了很大的苦,但也學到了不少東西;而蔣緯國則赴德留學,在德國獲得正統的普魯式軍人教育,也在良好的生活環境下,習得歐洲優雅的風度。兩人的際遇不同,日後的表現自然也就分道揚鑣,連生活態度都有所不同。例如,蔣經國不重穿著、吃喝,他外出時,常常是夾克配西褲;飲食方面,外出時經常是路邊攤,在家則是幾樣百吃不厭的家常菜,如果有剩,則下頓再吃。而蔣緯國則是重視儀表,懂吃會喝,十分歐化。蔣經國在留學期間養成吃苦及節儉的習慣,再加上曾經受到共產主義教育,對於財產方面的看法及處理上就有所影響。他自己不置產,也厭惡別人置產,認為這與品德操守良莠有關,特別是高階官員,有幾位身居要職的官員因為購置了較為寬敞的房舍,結果因此去職。而蔣緯國的生活態度則是,只要能力負擔得起,他寧願享受較佳的生活品質。所以在臺幾十年來,他幾次換房子,房子愈換愈大,最後在臺北市溪山裡至善路蓋了棟不小的房子。據蔣經國生前重用的一位要員指出,蔣經國對弟弟這棟房子曾表示“不以為然”。 兄弟的個性差距如此的大,也就成為親情上的另一種障礙。“其實我和哥哥基本的人生觀就有很大的不同。”蔣緯國敘述他們兄弟之間,在處世態度上就有根本的差異,“哥哥認為應該是‘為工作而生活’;而我則是‘為生活而工作’。”蔣緯國在蔣經國在世時,曾經談過如此觀念。有人因此來問他,指出他這個觀念,和他哥哥所言完全不同。蔣緯國回答,他相信哥哥“為工作而生活”的觀念,應該是自我勉勵,以激發鬥志,但站在人類文化的角度而言,應該是人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所以必須工作。 1988年1月13日中午,前一天還正常上班的蔣經國突然在家中大量吐血,醫師搶救無效,就此離開人世。由於事出突然,沒有一個親人隨侍在側。蔣緯國是哀傷的,這輩子除了父親,受哥哥影響最大,他始終以服從之心以待,卻未曾受到哥哥信賴。但終究相處了幾十年,即使哥哥防他,親情仍在。如今霎時天人永隔,面對已無氣息的遺體,他突然為哥哥感到難過,因為哥哥生前在山之巔,難以覓得可以分憂的知己;死時,走得又是那麼孤寂。&nbsp&nbsp'返回目錄' 。 想看書來

蔣經國夫人蔣方良(1)(圖)

蔣經國的夫人,原名芬娜,是俄國人,她和蔣經國是在俄國認識的,那時的蔣經國正在莫斯科留學。二人在婚後先後生下孝文、孝章、孝武、孝勇三男一女,全家人和睦幸福地生活在臺灣。1988年蔣經國去世後,三個兒子也相繼去世。接連不斷受到打擊,蔣方良過著孤寂的晚年。 蔣經國夫人,原名芬娜,是俄國人,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有關她的報道很少。有些關於蔣方良的傳聞,有的無法證實,所以,她帶有神秘色彩。蔣經國在世時,蔣方良公開露面的時機,不外乎兩個場合:一個是蔣經國出國訪問時,她會到機場迎送,或有外賓來訪時,她迎送賓客和出席宴會;另外一個時機是每逢大小選舉,她和蔣經國總是一道去投票。蔣方良與蔣經國是在俄國認識的。蔣經國於1925年底,也就是他剛滿16歲的時候,由蔣介石批准到莫斯科去留學。沒想到蔣經國這一去幾乎回不了中國,且差不多要了命。但蔣經國在蘇聯幸運地遇到了蔣方良女士,結為異國鴛鴦,而蔣方良也由此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 1931年,蘇聯發生大饑荒。消費品、食用品,如魚、肉、糖、肥皂、牙粉、鞋、襪等,不論城市農村,一概奇缺,蔣經國被送到農村體驗生活。這對蔣經國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以後,蔣經國又到工廠去工作。在工廠裡,蔣經國節節高升,被任命為工人航空學校招生委員會的主席,為工廠寫“改良工廠生產組織建議書”。翌年,晉升為副廠長,兼工廠報紙的主編。事業得意,並帶來了愛情,在他管理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