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六月三日,晴空萬里,黎陽,正式反了。

5、楊玄感的判斷

自古,師出有名才能名正言順。

楊玄感就很傳統。

他謊稱東征高麗的水軍司令來護爾叛亂,並且為來護爾想好了造反理由:帶兵不力,延誤軍期,害怕軍法處置。

楊某人是奉旨在黎陽集合大軍,進行平叛。

關係來自感情,信任卻往往來自實力。

比如喝酒,找關係最好的朋友,不管他的職位和門第。

而辦事,則會找能力最強和能量最大的朋友,而且關係還得過硬。

對李密的能力,楊玄感深信不疑。

他們有過“煮酒論梟雄”,那是三年前。

長安,楊府,夏季,黑夜。

玄感:請喝酒。

李密:我喝。

玄感:請吃菜。

李密:我吃。

玄感:請答題。

李密:我答。

玄感:朝政荒亂,大隋必不長久;群雄逐鹿,你我誰為高低?

李密:兩軍對壘,取上將首級,我不如君;振臂一呼,收天下英雄,君不如我。

玄感:很對,繼續喝酒。

李密:我喝醉了。

現在,作為叛軍的總參謀長,李密講出了他最為得意的戰略部署:

上策:三軍北上,攻打幽州,斷掉楊廣大軍退路,隋軍不攻自滅。

中策:揮軍西進,攻打長安,控制潼關以內地區,至少割據稱王。

下策:大軍南下,攻打洛陽,佔據東都號令四方,但是成敗難料。

這可以說他幕僚生涯的巔峰之作,總攬全域性,又思慮周全;未曾開始就為這場戰爭的勝敗定下了基調。

楊玄感很少反對李密的意見,但很少不代表沒有,不幸的是這次就就在其中。

他選的是第三計,他也是有理由的,而且經過深思熟慮的。

叛軍總司令楊玄感認為,文武百官都在洛陽,若攻下東都,必使隋軍人心大亂,不戰而勝;況且可顯示我軍勢強大,各地勢力必會見風歸附。

計謀的高低,不在於制定的智慧和執行的能力,關鍵是對 敵方反應和計劃的預測是否正確。

楊玄感判斷錯了,準確的說是判斷錯了洛陽的守軍。

在這裡,他遇到了一個強硬的對手和一座堅硬的城池。

6、身先士卒

這座城池就是洛陽,這個對手叫做樊子蓋。

樊子蓋本不該成為楊玄感對手的。

楊廣任命的東都留守是他的孫子,只有七歲的越王楊侗;七歲當然太小,可要知道楊侗總共只活了12年,而且其中有一年是當皇帝,他是大隋朝最後一年的皇帝。

可樊子蓋偏偏成為了楊玄感的對手,事情往往就是這樣難以預料。

因為楊廣也不太放心,他要找一個人看守洛陽來保護他的孫子;而且這個人要具備幾點要求:

1、要始終忠於他,這是原則

2、要鎮得住文武百官,這是標準。

3、要有能力解決突發問題。

樊子蓋無疑很符合條件,而且他還有一種能力楊廣不知道,可能他自己也沒有察覺,那就是守城。

他此時的官職是民部尚書,就是大家熟知的戶部尚書,楊廣即位後為體現新的氣象,改動了一些官職或者名稱,比如改 州刺史 為 郡太守,所以隋唐時期的太守和刺史基本是一樣的,都是地方長官,隋朝和唐初實行的是州(郡)縣兩級行政體制,相當於省直管縣,少了地級市一級機構。

樊大人派遣河南贊治裴弘策(河南省長助理),領兵迎敵,構築外線防禦;但是將門後人楊玄感英武有力,善於騎射,每戰必身先士卒,因而士卒振奮、所向無敵;同時也留下了身先士卒這個成語。

楊玄感五戰連勝,裴弘策自然是五戰連敗,這不奇怪。

奇怪的是他戰敗回城卻面無羞澀,大言不慚,完全不把樊監國放在眼裡。

這是因為樊大人雖名聲流遠,但長年在地方做官,一直擔任各州刺史,回中央六部為官時間只有三年,不好權利,在朝中勢力不盛。

樊子蓋遠比隋煬帝想象的果斷。

他立即下令處死裴弘策,嚴整軍紀。

既然整頓,就要徹底。

國子監祭酒楊汪在朝中為官已久,平時看不起他,言辭輕蔑;樊子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