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這個故事經常被人講述,用來說明美國人的消費觀優於中國人:美國人超前消費,享受人生;而中國人辛苦一輩子,卻不懂得享受或者來不及享受。故事有時也被一些學者提起,作為中西文化比較的範例。不過這個故事的續集和前傳卻沒有人提及。

續集應該是這樣的:美國老太太去了天堂以後,她的子女說:“剛給母親辦完了喪事,我們又要去貸款買房了。”中國老太太去了天堂以後,她的子女說:“母親真好,辛苦一輩子,給我們留下了一套新房,我們也要努力攢錢,給孩子買房。”美國的子女住上了貸款買的新房,中國的子女住上了母親剛買下但沒有來得及享用的新房。

前傳應該是這樣的:美國老太太年輕的時候,母親去世了。她的母親去世前,也剛剛還完了貸款,而且房子已經住了30年,太舊了。她辦完了喪事又接著去了銀行貸款買房,她說:“我先貸款住上新房再說,至於我的孩子們,成年以後他們自己管自己吧,就像母親對我一樣。”中國老太太年輕的時候,母親去世了,母親也是辛苦了一輩子,臨死前買下了房子,留給了她。她在給母親送終以後說:“母親辛苦一輩子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夠住上新房,母愛真是偉大,我怎樣才能報答我的母親呢?我惟一能做的就是將來也要給我的孩子們留下一筆買新房的錢。”

聽完這個完整的故事,我們才能夠正確看待中美文化觀念中消費觀念的差異,以及與此相關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價值觀念的差異。美國老太太貸款住上了自己的房子,享受了人生;中國老太太也有新房子住,也能享受人生,只是她住的是母親留下的新房子(見前傳部分)。從祖孫三代的連續性來看,美國人的三代是“自己管自己”,“兒孫自有兒孫福”;中國人的三代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於是,美國人在用餐前要禱告:“感謝主,賜我衣,賜我食。”中國人在用餐前,在祖先靈位前點上一炷香,燒幾張紙錢,供上熱騰騰的飯食,然後自己用餐。美國人感恩(上帝之恩),因為自古及今,上帝是惟一的,他給每個人賜福,所以美國人崇尚公平;中國人尊祖,因為祖先給自己的子孫賜福,“祖先”是一個不斷增加的序列,包括活著的人,將來也會成為這個序列中的一分子,所以中國人崇尚倫理親情。中西消費觀念的差別取決於傳統文化和倫理價值的差別,隨著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國人在為子孫積聚財富的同時,也會接受貸款消費,美國人也將會更注重親情倫理的價值。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誰的生活更幸福(2)

理財在現代的社會生活中已然是個很普遍的概念了。之所以說是一個概念,是因為:懂得理財道理的人遠遠多於實際上在合理規劃自己財務分配的人。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理財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理財是有前提的,首先是要改變消費習慣。否則,錢都花光了,還用裡什麼財呢?現在的上班族,比較注重生活的質量,從考究裝扮、健美身材、保養健康、愜意的休閒活動,這些無不需要錢來支撐。而且,這些消費大多數是在刷卡聲中流失的,根本感受不到錢被花掉了,總要到月底才發現沒錢可理。想要有財可理,建議首先改變先消費後儲蓄的習慣。

改變消費習慣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做:1、有意識的強化自己追求財富的目標。2、每個月堅持先儲蓄或投資後再消費。對自己每個月的必須開支做個預估,再算出理想情況下應有的節餘資金,然後可以採取零存整取、定期定額投資基金等……在這種有些強制性的習慣下,就可以有效的在計劃時間內積累財富。3、改變消費習慣的物件;以往可能花不少的錢在置裝、吃喝、玩樂上,現在想要致富,就應該把錢花在追求新知上,增強自己的社會競爭力,多培養自己未來致富的資本。會比把錢花在錦衣玉食上有用的多。

在消費習慣改變之後,一個適合自己的理財模式也是重要的。如果不瞭解自己的需求,盲目跟從朋友、親戚進行相同的投資或理財活動,事實上往往會因採取了不當的理財模式而造成財務危機。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將面對不同的挑戰,所以財務需求亦不同,所適合的理財心態和方式亦不同。

習慣的改變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須源自於觀念與意念的改變。但是,如果想要有符合自己理想的居家,不用憂慮孩子的教育費用,想有一天可以沒有經濟壓力,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在理財上就應認清自己生活上的真正需求以及達到此目的所需的經濟規模。擬定計劃按部就班地執行,才有可能擺脫盲從,真正掌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