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光彷彿看透了崇禎的心思:“萬歲,就算袁崇煥通敵證據不足,他至少也是貽誤戰機。他分明是不想盡快大敗後金,因為後金被剷除後他這個巡撫便無了用武之地,所以他是有意遷延時日,以便同萬歲討價還價,使萬歲受他牽制。”
崇禎對這番話動心了,因為他就是這樣想的:“王愛卿,你說袁崇煥是想在關外保持個不戰不和的局面嗎?”
“萬歲,臣以為袁崇煥與皇太極已達成協議,即袁不進瀋陽,後金不過寧遠,雙方各得其所。”王永光進一步提出,“此人實不可用,萬歲當召其回京,削奪其兵權。”
崇禎拿不定主意,思考再三還是說:“你且下去,容朕思之。”
王永光退出後,崇禎又將給事中許譽卿召來。崇禎將楊太監的奏章讓其看過,又將王永光意見告知,然後問道:“卿以為如何?”
“萬歲恕臣直言,王永光誤國當予降罪。”
“何以見得?”
“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自後金呈兇以來,我朝連遭敗績,山海關幾乎不保。幸得袁崇煥力挽狂瀾,炮傷努酋,今又大敗皇太極,錦州、寧遠大捷,實乃多年來罕見。如此良將,理應重賞,怎能如王永光所言自斷臂膀。”
“卿以為袁崇煥不會背主賣國?”
“萬歲,袁大人忠心耿耿可昭日月,不能生疑。”
崇禎帝露出對袁崇煥的不滿:“他在金殿許朕五年復遼,而今已近三年,疆土不見收回一分,這也是忠心嗎?”
對此點,當時崇禎召對時,許譽卿就覺袁的答覆輕率,而今只能為袁解釋:“萬歲,為臣子誰不想早建殊勳,怎奈後金兵強非一時可勝,還當容他漸進。而今既能力阻敵軍,不愁他日兵伐瀋陽。”
崇禎思考少許又問:“楊太監奏聞,道是此番寧錦之勝,全賴毛文龍從背後襲擊後金,皇太極首尾不能相顧才退兵,此說確否?”
“毛文龍之力,充其量不過三成。聖上試想,倘袁大人在寧錦不能堅守月餘,給敵人重創,毛文龍便發兵又能如何?”
崇禎不覺點頭:“也說得是。”他就是這樣一個多疑善變優柔寡斷之君,經過權衡,崇禎降旨犒賞袁崇煥、趙率教等有功將領,同時要求袁崇煥儘快收復失地。為表彰毛文龍的功績,加封毛為左都督。
在聖旨到達寧遠的同時,許譽卿的私信也傳到袁崇煥手中。信中透露了崇禎對袁崇煥的疑慮與不滿:袁大人許以五年復遼,萬歲心中耿耿,若不盡快收復失地,恐大人難辭其咎。
袁崇煥雖說暫時穩住了官位,但也看到了隱存的威脅,彷彿頭上懸著一把劍,隨時都會落下割掉他的頭顱。他召來心腹祖大壽問計:“將軍,萬歲急於見到勝果,我當如何為之?”
祖大壽沉思片刻:“這事卻是難辦,我軍靠堅城與紅夷大炮守城尚可,若想攻城奪回瀋陽,只能是白日做夢。”
“這便如何是好?”袁崇煥焦慮得像籠中老虎,不停地走來走去。
太宗也獲得了這一情報,他召來范文程,滿臉笑開花:“範章京,我的計劃大有希望了。”
“大明皇帝已對袁崇煥生疑,我們更當趁熱打鐵。”范文程也感到勝利就在眼前。
“本汗還要與袁崇煥議和。”太宗已是胸有成竹。
范文程贊成:“利用袁崇煥急於收復失地的心理,正好一箭雙鵰。”
“用袁崇煥之手,先除掉毛文龍,解我朝攻明後顧之憂。”
范文程心領神會:“為臣這就擬一封議和書信,以毛文龍性命為代價,換取遼陽、廣寧二城。”
“好。”太宗更有心計,“兵不厭詐,毛文龍死後,這兩城歸還與否,還不是本汗說了算。”
太宗與范文程定好計後,即派李永芳為使,秘密往寧遠拜會袁崇煥。
在袁府密室,李永芳與袁崇煥相見。
李永芳開門見山:“袁大人,昨日已見大汗密信,不知作何答覆。”
袁崇煥毫不遲疑:“願如你家汗王主張,以毛文龍之命換取二城。”
李永芳為把握起見:“請大人親筆覆信,末將方好向汗王交待。”
“這有何難?”袁崇煥當即覆信交與李永芳,“李將軍千萬帶好,這可關係到本帥的身家性命。”
“袁大人放心,我方定為大人嚴密封鎖訊息。”李永芳又叮囑一句,“惟願大人言而有信早日兌現。”
“轉告汗王放心,一有機會,袁某即會下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