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早就計劃好的政策,拉列侯功勳階級,打壓文官官僚集團,反過來又利用文官官僚階級,監督列侯功勳階級。拉一派打一派,劉徹玩的不亦樂乎。
“汲黯,宣讀一下朕擬定的屯墾政策!”劉徹命令著。
有了之前的嘴炮,不管是列侯還是朝臣或者是最善於嘴炮的博士官們,都只能紛紛跪下來,恭聽聖諭。
若在以往。他們肯定要出來說點話的。
但如今,卻統統當了縮頭烏龜,像個好好學生一樣,豎著耳朵,乖乖的聽著汲黯宣讀政策。
汲黯恭敬的捧著一冊帛書。走到御階前,先朝劉徹一拜,再對朝臣一拜,然後,攤開帛書,念起來:“國之大事,唯戎與祀,民之大事。在食與貨,民飽食則天下安,貨足則社稷固。昔者吳子曰:江山在德不在險,朕意嘉之,心有所與!今朕受命於天,興王師,伐不臣,收朝鮮之地。出義師,助忠臣。得滄海君之附,拓土三千里。收東北之地,東北之地,雖苦寒無人煙,然,地勢平坦,沃野千里,實天賜也,乃令天下無地之民,遷之於遼東、新化、朝鮮,以守土、固疆、開發也。朕思民無有保,眾無所庇,恐其難活,乃命有司議定,屯墾軍管之政,今久得眾智,集朝野之賢,得條文若干,今公之於眾,定之於法!”
“其一曰:屯墾軍管,各以軍制而定,或曰某部,或曰某軍,皆以漢軍各部各軍之名而命之,各部各軍,各出士官,以為各屯墾團之校尉、司馬,輔佐百姓,開墾土地,少府、大農、有司各道,佐以技術、物資支援!”
這一條唸完,周亞夫為首的武將集團和元老勳臣們紛紛叩首,拜道:“謹遵聖意!”
表示他們和軍隊完全支援和擁護天子的決定,堅決支援天子的舉措。
而實際上,這一條對軍方非常有利,等於,各個山頭,從此都能在遼東、新化和朝鮮獲得他們的鐵桿支持者。
想想看,譬如細柳營這樣的精銳,一旦跟一個有著一萬人甚至數萬人的屯墾團建立起了穩固的關係,那麼,這個屯墾團日後的兵源和青壯,肯定會優先選擇進入細柳營服役,而細柳營也能借助在該團的人員,培養起符合他們要求的兵源。
這對一支部隊來說,非常重要。
就像二戰前,霓虹的師團一樣,當一支部隊的兵源固定從一個地方獲得後,這支部隊,也就有了屬於他們獨有的作戰風格和精神面貌。
這一點,三國時代,也有很明顯的例子。
虎豹騎、陷陣營、白馬義從,基本都是從一個固定的地方獲得兵源,訓練出來的。
這也是劉徹為漢軍量身打造的一個未來發展方向。
至於山頭啊軍閥啊什麼的,不用擔心,因為有後續安排。
“其二曰:各屯墾團,皆受命於天子,各授軍旗,各屯墾團校尉、司馬,早晚兩次,需帶眾于軍旗之下,宣誓效忠天子,效忠漢律!”
“諾!”周亞夫等人再拜受命。
這是很正常的安排,屯墾團與軍隊的關係,固然緊密,但他們與天子的關係,應當更加接近。
“其三曰:各屯墾團,置一丞令,謂之屯丞,以文官充之,秩比四百石,掌各屯墾團之財務、支出、訴訟糾紛,公室告等職!”
“諾!”群臣再拜。
這一條例,也是朝野各方在撕逼無數次後很難得取得的一致意見之一。
屯墾團的軍方背景太多了,文官集團必然想要將之民政化,最起碼,不能讓之完全脫離文官系統。
而軍政分離,也是劉徹努力的方向。
“其四曰:屯墾團,以漢律為準繩,除其民兵外,餘者訴訟犯法,皆以漢律治之!”
這也是一條有廣泛共識的條例。
很簡單,讓民眾以軍事化聚集和管理,這是為了初期的開墾和保護,但若以軍法作為其內部法律依據,那就要出大事。
總不能老百姓們稍微偷個懶,犯點事,就要掉腦袋吧!
當然,作為準軍事化組織。屯墾團,必然有著預備役的民兵,甚至是武裝軍隊保護,這些人,就得以軍法來管理了。
“其五曰:屯墾團初期所需之糧食種子耕牛農具。由少府並丞相府貸之,其明年收穫後,以糧食衝抵所貸物資,有司各道不得收取子息,此條,張於露布。告之天下,使黎庶明知朕意,有敢推諉、加徵、攤派者,御史大夫並廷尉,嚴懲之。以死罪論!”
眾臣再次叩首,這一條的提出,是原本朝會上各方爭論不休的焦點。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