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計劃。於是壓迫芬蘭割地求和。
這時蘇聯其實也急著找個臺階下,主要原因,首先是天氣:春天將近,解凍後芬蘭地區大部份會變成泥濘不堪的沼澤,更不利蘇軍作戰,而蘇軍如果深陷芬戰泥潭,一旦德國從西方、日本人從東方發動進攻,後果將非常嚴重;
第二是國際政治:蘇聯入侵芬蘭已經導致它被國聯剝奪會籍、驅逐出會,可見西方國家對這場戰爭的觀感,如果再持續下去,說不定英法等國都會出兵芬蘭助戰,西方國家有可能合流進攻蘇聯;
第三,蘇聯人的損失太過巨大了。官方的大大縮水的數子是:死亡48745人,傷158863人。蘇軍全建制被芬軍殲滅的就有蘇軍第一六三師、第四十四師、第五十四師、第十八師和第一六八師,第一二二師和第八十八師遭到了殲滅性的打擊,另外還被俘55000人;據說從列寧格勒一路到莫斯科,稍微像樣一點的醫院都擠滿了傷兵。
1940年3月12日,雙方在莫斯科簽訂和約。根據和約,蘇聯把列寧格勒地區的邊界向北推移了150公里,並租借漢科半島及附近島嶼作為海軍基地。原來蘇聯答應要給芬蘭作為補償的領土隻字未提,蘇聯從芬蘭新得領土四萬多平方公里。
在解決芬蘭問題的同時,波羅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在蘇聯的壓力下,分別被“接納”為加盟共和國併入蘇聯,使蘇聯雙增加了17萬4千平方公里的領土和586萬人口。
之後,蘇聯又從羅馬尼亞手中取得了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那,在領土增加萬平方公里,人口400萬之後,蘇聯才停止了所謂的“建立東方戰線”的行動。
東方戰線的建立,使蘇聯得到了4萬多平方公里土地,確實給蘇聯西部增加了200-300公里防禦的空間。但是,蘇聯在建立東方戰線的過程中,侍強凌弱、吞併領土的大國沙文主義行為,使自己的聲譽一落千丈。
芬蘭、羅馬尼亞先後同德國結成了軍事同盟,成為了德國的軍事前沿。不能不說是一個敗筆。
第六章 第五節
1939年10月,柏林。
希特勒在他的指揮室裡閉目長思。拿下波蘭之後,希特勒就開始盤算著準備向德國的宿敵法國開戰。過了一會兒,他赤著腳蹲在地圖上,一段段地檢視對方的地形。馬奇諾防線成了希特勒的心病:“德國士兵的鮮血決不能灑在這裡,法國佬正想使這條防線成為德國士兵的絞肉機。”
猛然間,希特勒的雙眼一亮:“馬奇諾防線的北端止於法國、比利時、盧森堡三國交界處,如果我們在北面佯攻比利時、荷蘭,英法聯軍一定會驅動主力北上。那時,再在這裡實施突破,沿法國北部一直向西,隔斷英法聯軍主力與法國的聯絡,在比利時境內聚而殲之。”
想及於此,希特勒不禁手舞足蹈的說出來:“讓馬奇諾防線見鬼去吧!”
陸軍部根據希特勒的意圖,制定了一個計劃,幾經修改後,於10月29日正式頒佈,代號為“黃色方案”。
其基本設想是:
德軍以其右翼B集團軍群擔任主攻,經荷蘭進入比利時,從正面殲滅預計在那裡可能遭遇的英法聯軍;
A集團軍群在中央發起助攻,負責保障B集團軍群的左翼,並向那慕爾與色當之間的繆斯河進發;
C集團軍群防守從盧森堡邊界至瑞士的齊格菲防線。進攻的目標則為海峽海岸。
而盟軍統帥部在“黃色方案”未落在他們之手以前,已經預料到這一著了。1939年11月17日,盟國最高軍事會議在巴黎召開,會議透過了盟軍總司令提出的“D計劃”。
該計劃的指導思想是:以馬奇諾防線為屏障,將主力放在法、比邊境的北面迎擊德軍;而在法、比邊境的南端,有山峰陡峭、森林密佈的阿登山區,並有寬闊的馬斯河與阿登山區相連,構成天然的良好障礙,德軍機械化部隊難以透過,所以只派少量兵力防守就行。
這個計劃規定,當德國取道比利時發動進攻時,法國的第一軍團和第九軍團與英國遠征軍應馳往比利時,到達在代爾和繆斯河兩河沿岸從安特衛普經魯文、納繆爾和紀韋到梅濟埃爾的主要防線。盟國的軍事首腦們認為,如果“D計劃”獲得成功,就可以從縮短對德戰線中節省12-15個師的兵力。
……
德國陸軍總部的作戰計劃下達之後,遭到了許多將領的反對,其中反對最強烈的就是當時擔任德軍A集團軍群參謀長的曼施坦因。
他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