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夠明白,董卓為了得到人才的效力,究竟是在做著怎樣的付出?沒有人能夠明白,董卓為了能夠掙扎著生存下來,一直在怎樣的苛責自己?更沒有人能夠明白,所謂的苦盡甘來,又帶給了他怎樣的衝擊?
大笑之中,董卓眼角不經意間滑過一滴淚珠,是酸楚?苦澀?亦或是喜悅?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董卓喜歡這份情操,卻從來沒有起過這樣的心思,不是說他不想,而是他實在是沒有這份能力。
自他意外來到這個時代後,一雙命運的大手無時無刻不再逼迫著他,他董卓也不過如同那些平常百姓一樣,在生與死的道路上苦痛掙扎,直到現在,看著跪伏在自己面前的數個人才,董卓激動的有些難以自控。
算上李儒、賈詡、郭嘉,董卓麾下的人才也是屈指可數,武將是有不少,可是,如果說要論治理國家,靠著武將卻是不可能實現,可是原本就短缺不已的文人就少之又少了。
不說蔡邕被迫,就算是鍾繇也是給華雄無意間用刀架來的,顧雍則是給蔡邕一封書信招來的,兩人之才雖然不算是小,可也絕非是什麼王佐之才,可是就這麼的兩個人才,董卓為了讓他們歸心,耗費了多少的心思?
第171章:花非花
名望,真的是一個好東西,既然在名望上尋不到出路,董卓能夠做的,就只剩下民心、軍心。軍分為二,將士卒與守卒區分開,以及士卒家屬區的規劃,讓軍改得以初步完成,等到時間日久,合作社遍地花開的時候,民改也可以算作是初步完成,等真正到了那個時候,雍涼之地上,一套完整的體系將逐漸開始成熟,董卓的統治地位,再無人能夠撼動。
可以說,這是在之前的時間裡,董卓就一直在考慮規劃的,原本是打算要等雍涼穩定後再開始施行的,只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糧食危機,讓董卓不得不提前開始計劃,只是唯一一點董卓沒有想到的就是,冀州一行竟然會出其的順利。
而如今,看著鍾繇已露明顯的效忠之意,看著顧雍深思搖動,表忠之日也明顯可期,董卓心中只剩下了被這“雙喜”砸暈的感覺。
在他麾下,可以為他征戰天下的武人已經不少,隨便拉出來一人都有著不俗的能力,人才濟濟,大有歷史上曹魏時的那種氣勢。只是在文人方面,卻一直是他的弱項,處理政務,竟然生生將李儒、賈詡拖在其中,對董卓來說,就是一個損失。
對大局的把控,李儒雖然不算優秀,可是在小方面的算計中,卻絕對是一個可堪大用之人,而賈詡,作為一個可堪比郭嘉的軍師,此時卻除了負責影衛外,所做之事竟然幾乎全部是處理政務,可見董卓麾下的文人士子缺乏到何種地步。
鍾繇、顧雍兩人的能力毋庸置疑,如今鍾繇已可用,等到顧雍也徹底心折董卓後,以兩人的能力,完全可以接替下李儒、賈詡二人,董卓有理由相信,到了那時,他的實力必將會發生一個質的飛躍。
絮絮叨叨,眾人將這段時間所做的事情一一向董卓彙報,時間一點點流逝著,在天色開始變得昏暗時,董卓將樂隱、甄儼兩人介紹與眾人認識,李儒也適時起身,將屋中坐著的幾個陌生面孔介紹與董卓,之後便讓人在府中設宴,宴請眾人。
“年關已近,這段時間就不用如何守著府衙了,除了必要的留守之人外,其餘人就各自回家,在家裡好好陪陪親人吧,今後的幾年中,大家可能就沒有這麼好的機會了。”酒至半酣,董卓忽然間好似沒頭沒腦的嘟囔出聲。
眾人聽了心思各異,有露沉思,有露詫異,有露驚喜,更有人面露憂色。
董卓話中的意思,只要不是痴傻之人,幾乎就可聽得明白,沒機會?不就是說明將要有動作了嗎?從洛陽退入長安後,董卓軍便開始偃旗息鼓,大半年的時間,也讓各人想法各異。
身處在亂世,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的,將者爭功,沒有戰爭就意味著沒有功勳,沒有功勳就沒有了官位侯爵,文人厭戰,講究國泰民安,講究歌舞昇平,而且文人骨子裡,是充斥著帶著理想般色彩的唯美,而戰爭,正是破壞這種唯美的暴力手段。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武將都喜歡戰爭,也並不是所有的文人都期待安定。
上首處,董卓沒有理會因為他這一句話而深思各異的眾人,臉上帶著莫名的笑意,自顧笑飲著。
他據三輔,就已起了將此地作為根基的打算,關中之地進可攻退可守,董卓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固守待變,天下大勢在於爭,在逐鹿天下的道路上,更是隻有堅定的進取之心才會讓他堅持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