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外,其他城池的住宅區也已經開始修築。”
作為董卓離開後統屬長安的人,李儒所要做的事情多不勝數,只有比較大的一些事情,才是他親自插手督促的,就好似董卓提起的這個住宅區一樣,李儒幾乎是在聽完的瞬間,就已察覺出了其中所蘊藏的巨大好處,是以第一時間就在長安城中尋了工匠,再搭上長安城中十數萬士卒,只是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佔地近百平方公里的住宅區竟然被生生建造完成。
董卓提出的這個住宅區,其實就是後世類似於家屬樓一樣的東西,只是將所有士卒造冊完後,每名正是士卒均可在此得到一座房屋,房屋不算大,只有四五間的模樣,一道圍牆將這些一間一間的房屋圍了起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小宅院,已經足夠一個十餘口家眷計程車卒居住,正好可用來集中安置士卒家眷。
不同於後世,無論是便捷的交通,還是時代變革後所造成的對家庭的淡薄,這個時代的人,無論男女,無論行走在何地,士卒心中最為牽掛的,就是家中的妻兒老小,不少士卒即便是在戰死前的那一刻,所想的都是如何將手中的糧餉傳遞迴給家中妻兒老小。而女人,在照顧老幼之餘,幾乎很少會出現為了性拋家棄子之事,默默的守候,是舊時中國女人對家庭的執著。
可以說,董卓的這一個辦法,在今後完善後,已經在無形之中,讓士卒心中起了對董卓的歸屬感,李儒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在第一時間傾盡全力的對其支援。
第170章:俠之大者
都說西涼士卒作戰勇猛、悍不畏死,可是誰又知道,為了這所謂的作戰勇猛、悍不畏死,董卓又付出了怎樣的待價?每一年,董卓都要在其中投入鉅額的金銀錢帛,只是單單這樣,卻還仍舊不夠,每戰之後,董卓只能放縱士卒燒殺劫掠,可以說,董卓的名聲之所以敗壞如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這種情況造成的。
論凝聚度,除了隸屬於董卓親屬的飛熊軍外,根本就再沒有一支隊伍能夠讓董卓放心無憂,也是這樣,董卓在將手中的實力有了大致的瞭解後,便堅持重新訓練出了三衛士卒,一方面是為了今後,可另外一方面,又何嘗不是被手中無可用之人給逼迫的?
不過,後來的發展,卻明顯超出了他對局勢的預料,在大軍快速擴張的時候,他的威望也在一系列的動作中逐步攀升,並依靠自己震懾三軍,今時今地,雖然說在凝聚度方面已經完全不用董卓憂心,可是誰會嫌麾下士卒的忠心度高呢?
心思胡亂的想著,很快董卓就被李儒接下來的話吸引住了。
“如今主公治下總計有士卒六十八萬,按照主公吩咐,其中約十五萬人的年紀老邁者,已被遣送至二隊,作為各個城池的守衛士卒而存在,平均下來,各地的守卒幾本都在一千五百到三千之間,至於說其中體弱多病者,也已被盡皆登記造冊,只需主公點頭,這之中的五萬餘人隨時可以裁撤掉。”李儒的聲音不大,然而說出來的話卻讓眾人悚然而驚。
五萬人,不過是在什麼地方,都算是一支不小的隊伍,可是如今,在董卓面前,五萬人的隊伍,竟然只是能夠被他給說捨棄就捨棄掉的存在,只是想想,都讓人覺得頭皮發麻。
征戰沙場,老幼在任何一個人眼中都不是什麼問題,可是這對於一個從後世而來的人,就是一個很難能夠讓他度過的坎,是以在最初的整頓過程中,年邁者是第一個被他剔除出隊伍的。
“百姓呢?”點點頭,董卓沒有接著問下去,而是直接轉移了話題,問起了他所關心的另外一件事情。
“主公的計策果然絕妙。”這一次,李儒還沒來得及說話,鍾繇已經起身出聲讚道:“在雍涼之地原本居住的百姓之中,農村合作社的出現,最受他們歡迎。”
對董卓,在有些事情上,鍾繇已經算是徹底折服了,唯一對其還有些詬病的,就是當初他在洛陽時被董卓麾下士卒用刀架著強逼效力之事了。
與後世不同,農村合作社的出現,更多的是董卓為了將百姓用一個個“大村”串聯起來而準備籌建的,按照原本董卓的計劃,合作社的存在由原居住在雍涼之地上的百姓牽頭,將後來遷入數倍於己的百姓集中在一處處早已劃歸好了的地方,組成一個一個的“萬人村”,不僅極大的方便了百姓,也方便了董卓對其進行管理。
雍涼地廣不錯,可是面對著近三百萬人的遷徙,一時間也是難以完全承受,之前的糧食危機正恰恰說明其事。百姓散亂,管理本就是不易,分散之後想要統籌或是管理的話,就更是難上加難,而現在,一個合作社的存在,卻讓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