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傑暗自後悔不已,早知道龔懷明會蹦出來橫插一槓子,就多帶幾個人過來了,他在那兩個小黃門的攙扶下,從地上爬了起來,狠狠的瞪了李公公一眼,灰溜溜的走了。
龔懷明衝著張英傑的背影,狠狠的啐了一口,隨後緊走幾步,把李公公攙扶起來,李公公掙扎著跪在地上,“奴才多謝萬歲爺救命之恩。”
龔懷明苦笑連連,“李公公,我現在就是個廢人,以後萬歲爺這個稱呼還是免了吧。”
李公公聞言,神色一黯,他是宮裡的老人了,比誰都清楚龔懷明這句話中的淒涼和絕望,他幽幽的嘆了口氣,不知該從何處安慰龔懷明。
龔懷明攙扶著李公公進了房間,扶著他重新躺在床上,拉過薄被,蓋在他的身上,又把藥碗端過來,服侍著李公公喝下藥後,這才從房間中退了出來。
重新回到柴房,龔懷明也無心劈柴了,坐在木墩上,回想著過去三個多月發生的一切。
嚴格說起來,龔懷明也是皇室一脈,他的祖上是大龔王朝的開國皇帝龔天佑。只是龔天佑一生妻妾無數,光兒子就生了二十多個,女兒也有一大幫。為了防止皇室成員太多,增加國庫負擔,龔天佑在位的時候,立下了規矩,從他開始往下數第四代,也就是重孫輩兒,除了繼承皇位的一脈之外,其他的皇室成員一概列為皇室旁系支脈,宗人府不再主動備案,國家也不再提供任何奉養,必須自己自力更生,自己養活自己。
後來龔天佑禪位,他制定的這條規矩順理成章的成了一條祖訓,每一位皇帝都以龔天佑馬首是瞻,在位的時候,都會做出類似的規定。這條制度極大的減少了皇室成員的數量,減輕了國庫負擔,備受大龔王朝臣民們的讚許。
龔懷明就生在這樣一個被排斥在宗人府之外的皇室支脈中,雖說有皇家血統,但是跟普通的老百姓沒有任何的差別,他的祖上自從失去了皇家嫡系身份之後,就從都城搬了出去,四處尋找生計,數百年來,遷來遷去,最後搬到了一個距離都城千餘里之外的小山溝中,那裡民風淳樸,山清水秀,與世隔絕,只要勤勞一點,無論是上山打獵,還是開墾梯田,都足以養活自己。
龔懷明所在的這一脈就這樣傳了下來,一晃一百多年過去,一切都風平浪靜,沒有什麼波瀾。孰料天有不測風雲,在龔懷明三歲那年,天下大旱,就連龔懷明一家所在的小山溝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情。這場旱情足足持續了兩年多時間,他家的存糧耗盡,山上也沒有什麼獵物可打了,全家都開始餓肚子。
為了能夠活下去,龔懷明的父母商量過之後,決定到都城認親。龔天佑當初一共立了兩條規矩,除了不再由國家奉養那些血脈淡薄的子孫之外,同時為了顯示自己的恩澤,還規定這些子孫們只要在宗人府每年登記報到,每報到一次,就可以領米糧一石,也就是一百二十斤的糧食。
這點糧食在豐收之年,算不了什麼,但是在大災之年,卻顯得彌足珍貴。龔懷明父母實在是無招可想了,只能把主意打在這個宛若嗟來之食的恩賜上。
龔懷明的父母帶著龔懷明,一路乞討,跋山涉水,最後趕到了都城,此時他們一家三口不比叫花子強多少,他們費了不少周折,才進了宗人府的大門。宗人府在查驗過他們的身份之後,很爽快的給了他們兩袋糧食,不過這兩袋糧食除了摻了不少沙子之外,分量也嚴重不足,別說一百十二斤了,就連一百斤都沒有。
就靠著這點摻了沙子的糧食,龔懷明一家三口硬挺過了持續了整整三年的旱災。
PS:新書上傳頭一個月,每天三更,每章2000+。
第003章 疑問
原本到都城認親領糧食只是一個小插曲,誰也沒想到這個小插曲卻成了改變龔懷明一生命運的導火索。
在幾個月前,龔懷明家突然闖進來幾個自稱是從都城過來的皇差,這些人錦衣怒馬,為首的是一名宦官,手捧聖旨,讓龔懷明跟他們前往都城。龔懷明父母有心不讓自己的兒子跟著他們走,但是他們只是一群普通人,根本沒有辦法和這些手握生殺大權的皇差相抗衡,無奈之下,只能妥協。
那些皇差不讓龔懷明的父母跟著他們一起走,龔懷明的父母千般不捨,萬般不願,最後還是胳膊拗不過大腿,眼睜睜的看著皇差帶著龔懷明揚長而去。
到了都城之後,當朝宰相代表大龔王朝皇室、滿朝文武向他宣佈成化帝大徹大悟、全心禮道,無心朝政,決定禪位,皇室和滿朝文武商議之後,一致決定由他龔懷明來繼承大統,管理大龔王朝的江山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