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者,中國人民志願軍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而入朝參戰,是反侵略的正義之師,有信心用事實用真理感化被俘的敵軍官兵; 而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歷來反對侮辱和虐殺戰俘。當時,美軍雖然在地面戰場遭受慘敗,卻擁有巨大的海空軍優勢,多達1600架的各類作戰飛機,從空中封鎖著志願軍的交通運輸線,每天要投下數以萬噸的炸彈,對戰線以北地區的任何軍事目標與非軍事目標包括一切交通工具和所有活動的人畜都不放過。這種焦土政策,才是造成“聯合國軍”一方被俘人員無法安全及時地轉運後方的根本原因。
第11節
在朝鮮的三年零三個月時間中,我接觸過許多參加收容美俘的志願軍官兵。一位朝鮮族幹部曾經向我講述了他參加初期轉運美俘的艱難經歷。
這位朝鮮族幹部名叫李炳雲,原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一名小學教師,1950年11月參加志願軍,因為形勢緊迫,沒有來得及經過任何軍事訓練,就分配到志願軍第九兵團,擔任某團政治處的朝語翻譯。第二次戰役結束,他所在的團在東線咸興一帶,抓了114 名美國俘虜, 必須及時轉運到位於鴨綠江邊的碧潼戰俘營。從地圖上看,地處咸鏡南道南端的咸興,位於緯度“四○線”南側,到碧潼的直線距離不過200 公里。而實際交通線的距離卻不下600 公里左右,因為朝鮮東北部都是崇山峻嶺,大小道路都是依順山勢曲折往復盤桓上下,斷無捷徑可行; 此時又值大雪封山季節,許多道路被積雪淹沒,不得不多走大量的冤枉路。部隊領導為了完成好這批戰俘的轉運任務,特地組織了一支精幹的小分隊,指派一名團政治處的司務長任隊長,一名懂英語的文化教員任英語翻譯,一名衛生員照顧傷病戰俘,讓李炳雲擔任朝語翻譯,任務是問路、聯絡住宿、籌糧、與沿途地方政府商洽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另外還配了6 名警衛戰士,負責轉運途中的安全保衛工作。
隊伍出發前,團政委和團政治處主任召集小分隊10名幹部戰士開會,進行政治動員。政委用莊重的口氣說明了這次俘虜轉運工作的重要性: 志願軍入朝參戰才兩個月,一定要不折不扣認認真真地執行好各項政策,包括寬待俘虜的政策,讓朝鮮人民和我們的敵人都瞭解中國人民志願軍是一支有覺悟講道義守紀律的革命軍隊。政治處主任還說,這些美國人差不多也是工人農民和學生出身,他們都是被迫或是受騙來朝鮮打仗的,既然放下武器成了俘虜,就要把他們當作朋友一樣看待,不準打罵,不準侮辱,不準搜腰包,有傷有病的要盡力治療,有困難的要幫助解決。在朝鮮沒有後方,執行這個任務和打仗一樣光榮。師部敵工科的一位副科長也講了活,他說如果不是各部隊還有戰俘陸續押送到領導機關來,如果不是新的戰鬥隨時有可能發生,他就會親自擔負起這次轉運美俘的特別任務。他又說,如果能把每一名俘虜都安全送到後方戰俘營,這也是了不起的貢獻,將來美國人民是會感謝我們的。他還向小分隊的成員們講解了美國俘虜的思想情況,美國人的風俗習慣,以及一路上可能碰到的各種難題,要大家注意。
小分隊的成員聯名向團黨委寫了決心書,保證像參加作戰任務一樣,不惜犧牲生命,也要完成任務。同時,4 名共產黨員組織了臨時黨支部,以便在執行任務過程中發揮核心堡壘作用。上路了,舉步維艱。
東線戰場上,成批俘獲的戰俘已於幾天前由各部隊向後方轉運。這114 名美國戰俘,被俘前分屬於美陸戰第1 師、美3 師、美7 師,是打掃戰場時零星集中起來的,且都是東躲西藏忍飢耐寒苟活下來的倖存者,多半帶有不同程度的病傷,情緒特別頹喪,有的表現躁狂,完全是一種歇斯底里式的病態,處於精神崩潰的邊緣。
整個轉運隊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只有一匹瘦弱的騾子,馱著一隻醫療箱和上百斤備用乾糧———炒麵。23名無法行走的病傷戰俘,不得不躺在擔架上,由其他戰俘輪流抬運。隆冬時節,雪原茫茫,找不到小路,只好走大路。從咸興到長津的南北縱向公路上,整個白天敵機一刻不停地進行著輪番封鎖; 到了夜間,沒等民工們搶修好白天炸壞的路基租橋樑,向南開進的增援部隊、補充的新兵、運輸糧彈的汽車,騾馬大車、牛車。 以及頭頂糧倉的朝鮮婦女,早已把公路擠滿了,時不時還要遭到敵機的夜間襲擊,不等滿天的照明彈熄滅,道路便無法恢復通行。敵機飛走的間隙,這股戰爭洪流才能向南滾動起來。在這樣的交通狀況下,往北的戰俘轉運隊等於逆水行舟。
mpane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