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候,裕祿一直坐在 他一隻大椅子上,那就是他的指揮位置,他想親眼看見聯軍如何一下子就把自己佈置的阻擊 線沖垮的。楊村之戰,他的恍惚症狀更加嚴重了,因為在整個戰鬥的程序中,他一個指揮口 令也 沒發出,甚至沒有說過一句話。這一次,他沒有絲毫準備逃跑的跡象,反而坐在那裡靜止不 動。當戰線崩潰,部下提醒他趕快逃跑,最好一口氣逃到京城去時,他像沒聽見似的一聲不 吭,仍一動不動地坐著。他的呆滯木訥的表情,令帝國的官兵們惶然不知所措。 裕祿,字壽山,時年56歲,滿洲正白旗人,喜塔蠟氏,監生出身。1867年出任直隸熱 河兵備道,次年為安徽布政使。1874年升安徽巡撫。1887年授湖廣總督,因反對修 盧漢鐵路被降職。1889年調任盛京將軍。1898年升為軍機大臣、禮部尚書兼總理衙 門大臣,後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裕祿是中國近代史中一位奇怪的人物,可能他的所作所 為連帝國的御用史官們都感到迷惑不解,於是,如此身居高位的帝國大員,史料記述文字甚 少,以至其面目含糊不清。近人以他作為帝國前線的總指揮而責罵他〃丟失陣地〃,〃望風 而逃〃,甚至把他定性為帝國都城陷落的罪魁禍首。可翻遍皇家檔案,就會發現他在執行 帝 國政府的指令上沒犯什麼嚴重的錯誤,而且,從對義和團的態度上講,他還是一位〃堅定地 支援農###動〃的高階大員。他在義和團運動的前期和其他官員一樣,是持鎮壓態度的,並 且有屠殺農民的舉動;但是,他一旦〃轉變〃,就堅決地和義和團的農民們站在一起了,甚 至成為一個義和團團教的〃信徒〃。不可否認,他的〃轉變〃受到了帝國政府,尤其是受慈 禧太后的影響。但是,像他這樣〃義無反顧〃地支援義和團以及信奉義和團〃法術〃的高階 大員,在帝國的官員陣營中實在少見。他曾主動聯絡天津的義和團首領張德成等人,將其請 入衙門,當做上賓招待。在觀看義和團〃法術〃的時候,因為堅信不疑而長跪不起,連連乞 求神仙關照自己。他對義和團的附屬組織、由年輕女子組成的紅燈照更是充滿崇敬: 拳禍甫作,亂民爭奉之。初居於船,泊北門外大關口。船之四周,裹以大紅洋縐。又有所謂 三仙姑、九仙姑者,鹹居舟中以侍之。旋為裕祿所聞,乃迎聖母入署,決休咎。聖母至,裕 祿跪迎之。既坐督署大堂,裕祿入見,行三跪九叩禮,奉之若神明。禮畢,裕祿上言:〃 乞垂憫生靈,拯此一方。〃聖母曰:〃已,令神將用天兵火燒夷兵,不久滅盡。汝無憂 !〃有頃,聖母出署,裕祿復跪送之。老吏:《奴才小史》,載《清代野史》卷一 ,巴蜀書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550頁。 然而,〃夷兵〃並沒有被〃不久滅盡〃,帝國軍隊的一次次的阻擊卻兵敗如山倒。裕祿夾雜 在逃跑的人流中,恍惚中心亂如麻。作為前線指揮,他應該率軍拼死阻擊,〃以報國恩〃, 但是,他手上又有朝廷剛剛發來的電報,內容是已經命令李鴻章北上〃議和〃。既然政府已 主張議和,軍隊幹嗎還要打?打狠了,背上破壞議和的罪名,等洋人和朝廷真的和好了,自 己現在打得越兇,洋人們不是越要懲辦自己?可是不打,或者打而失敗,也一定是死罪。裕 祿明確地感到該到自己死的時候了。在混亂的潰兵中跌跌撞撞的裕祿想到有必要寫一封遺書 ,至少要找到一個可靠的人把家人老小託付一下,然後再去死。但是,他發現自己的身邊除 了狂跑計程車兵之外,根本沒有一個他認識的人。最後,帝國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決定就這 樣死了算了。 關於裕祿的死有不同的說法。大多數說法來源於《景善日記》中所記的一句話:〃裕祿之兵 在北倉楊村蔡村等地,大敗三次,裕祿逃匿一棺材店,既而自殺。〃根據這一句話,後人設 想為:倉促之中,裕祿逃進了一間草屋,抬頭一看,竟是間棺材鋪。他是一個極端迷信的人 ,突然感到這裡是命運和神靈要求他死的地方,於是,舉槍自殺。更有人發揮設想,說裕祿 選擇了一個質量最好的棺材,先躺在裡面,把姿勢弄妥當了之後,才扣動了扳機。 似乎老吏的《奴才小史》之一說更符合當時的戰場緊張氣氛和酷夏的炎熱高溫: 對胸自擊,槍發,躓地亂滾,氣未絕,其僕負之走。途次,死焉。顧倉卒不得棺,以板合為 柩,以麵糊於板。又不得衣衾,僅就其所穿血漬之紡綢衫褲以殮之。殮時,而蛆蟲生矣。 老吏:《奴才小史》,載《清代野史》卷一 ,巴蜀書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550頁。 就在裕祿自殺的同時,帝國的都城內,一支隊伍正宣誓出京接敵。 這就是70歲的李秉衡和他率領的〃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