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7部分

樣的說法當 成是解開歷史謎團的一把萬能鑰匙,無論出自於什麼心理和目的,就學術的角度看這也是一 種混日子的慵懶態度,甚或是不負責任和另有用心的。1900年中華帝國的軍隊事實上已是近 代化的軍隊。帝國向洋人們 宣戰後,這支軍隊和外國聯軍相比,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武器裝備上都佔絕對優勢。這支軍 隊已經基本上淘汰了冷兵器,裝備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武器,火炮大部分是新購進的。聯軍 官兵在戰鬥中常常發現對手使用的火炮的先程序度連他們都沒見過。在帝國的武衛軍中,士 兵單兵武器是一色的新式毛瑟槍,而且還配備有機槍。1900年的戰鬥沒有類似中國的弓 箭手寧死不屈地向外國的大炮射箭的場面,這一點也許遺憾地大大降低了民族精神的讚美價 值。雖然這個民族長久地懷念著國家軍隊的官兵拉弓射箭時的英姿。 帝國的弓箭手在拉弓的時候,為了防止和弓弦接觸的手指被巨大的力量割裂,手指上要帶扳 指,扳指通常是生皮革的,後來有銅有鐵。扳指戴在征服四方武士的手上,成為一種威武和 力量的標誌。但是,1900年,中華帝國的扳指卻是用上等翡翠製作的,一枚萬金,戴在 那些帝國軍事大員的手指之上,象徵著特權和奢華。翡翠美麗而易碎,如同帝國的軍隊、民 心和山河。 畢竟有人對帝國軍隊的衰敗產生過巨大的憂慮,憂慮者不是戴翠扳指的滿族大員,而是帝國 政府中的漢族大員。19世紀,他們開始致力於推行洋務運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振興 帝國的軍隊。 早在1861年,由著名的洋務運動領袖曾國藩倡議和領導,帝國國內開始仿造西方的先進 武器裝備。設立在安慶的軍械所,是帝國第一家近代軍工企業,彙集了當時帝國第一批新式 技術人才。關於透過購買和仿造西方軍事技術的方式裝備國家軍隊的建議,在第一次鴉片戰 爭時期就由林則徐提出過。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對洋槍洋炮有了刻骨認識和迫於國內對付 太平軍戰爭需要,帝國政府明確了用西方軍事技術增加帝國軍隊戰鬥力的政策,並把此政策 稱之為〃救時之第一要務〃。曾國藩在給中央的奏摺中,以購買和仿造軍艦為例,展望了先 進的軍事技術將給國防和民生帶來的美好前景: 購成之後,訪募覃嘶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 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上冊, 第58頁。 漢族大員們對西方先進技術的興趣表明,至少在引進和掌握西方先進技術上,中國人的步伐 並不緩慢。曾國藩在1862年7月4日的日記中記載了他觀看中國仿造的火輪船試航時的 心情: 其法似火蒸水汽貫入筒,筒中三竅:閉前二竅則汽入前竅,其機自退而輪行上弦;閉後二竅 則汽入後竅,其機自進而輪行下弦。火愈大則汽愈盛,機之進退如飛,輪行亦如飛,約實驗 一時。竊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也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曾文正公 日記》同治元年七月初四。 帝國中認為掌握西方的軍事技術是強國之途者,倡議開辦新式學校,引進現代知識培養科學 人才,甚至建議把〃製造洋機器〃列入帝國選士的科舉制度中。他們鄭重地警告保守分子: 不然者,有可自強之道,暴棄之而不知惜;有雪恥之道,隱忍之而不知所為計;亦不獨俄、 法、英、米(美)之患也,我中華且將為天下萬國所魚肉,何以堪之!此賈生之所為痛哭流 涕者也!馮桂芬:《校�廬抗議》之《採西學議》。 至少自與國內太平軍的農民進行戰爭的時候,帝國軍隊的裝備開始大規模地改善了。19世 紀60年代末,帝國的正規軍人數達三十萬人以上,其鮮明的特色就是部隊所裝備的西方先 進武器的數量和種類甚多。這些正規軍包括曾國藩建立的湘軍、左宗棠建立的楚軍、李鴻章 率領的淮軍,還有豫軍、東軍、滇軍和川軍。這些軍隊不僅僅在武器裝備上,更重要的是在 觀念上,已經相當接近現代軍隊的雛形了,與帝國傳統的軍隊大不一樣。 帝國傳統軍隊是八旗制度下的八旗軍和綠營軍。曾經多達六十萬之眾的八旗兵和綠營兵,一 度 是大清帝國國家安全的保證。以滿族後裔子弟為主的八旗軍,其官兵為了滿族統治的利益而 世襲從軍,從生下來的那一刻起,他們就享受一份軍餉,而即使是最下層的滿族子弟的一份 軍餉也相當於一個七品官的薪水,足可以養活一家數口。這些滿族後裔們駐紮在全國各省, 成為帝國政權的象徵。但隨著和平時期過於長久,八旗子弟的腐化墮落日見明顯,浮誇柔弱 的風氣代替了剽悍驍勇的尚武精神,最後竟然成為了一群〃不士、不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