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炮臺,記下了他們看見的情形:〃在所有被攻佔的炮臺的大炮附近都可以 看見斷手、斷腳和斷頭的勇敢的守衛者。沿著胸牆,到處都躺著中國的步兵和炮兵。〃 (法)貝野羅蒂:《 北京的末日》,見金煒主編《中華民族恥辱史》,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描述應該是真實的。 中外史料中均沒有帝國官兵投降的記載。 惟一有出入的是,帝國的步兵沒有參加戰鬥,英勇戰死的全部是帝國的炮兵。 帝國的步兵沒有增援。 帝國有可以在短時間內調來數萬步兵參加戰鬥的能力,如果增援的話,戰鬥的結局決不會像 1900年6月17日早晨這樣,因為聯軍的兵力是極其有限的。 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刻,帝國直隸總督裕祿數次接到羅榮光請求增援的報告,但是他沒有派出 一兵一卒,他依舊在這個火光沖天的夜晚睡得十分安穩。他的理由是:保留重兵守衛京津。 放棄大門退守內室,是何戰略?不得而知。 事實是,三天後,天津淪陷。 對國家感到絕望的羅榮光服毒自殺。 在中華帝國,前線軍官可以失敗,但是不可以失敗後依舊活著。他們惟一的選擇是自殺。這 樣的死被中國的倫理道德視為〃殉國〃,殉國者的靈魂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