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三、少年英雄,領袖氣度(3)

與此同時,搶先一步奪得關中的李氏,則把矛頭對準西北。李淵、李世民要爭天下,東邊與諸強並列,形勢尚不明朗,不能輕舉妄動,因而坐山觀虎鬥是上策。但西邊的形勢相對簡單,和薛舉沒有什麼談判的餘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搞定薛舉,一則穩定後方,二則可以獲得更多的良馬——這是當時第一要緊的戰爭資源,其重要性相當於現代戰爭的石油。

這也是李世民第一次當軍隊統帥。然而這個第一次,給了他當頭一棒。

唐軍和秦軍在高(zhí)對壘,唐軍人數佔優,但比較輕敵,不設防備,戰術上落了下風。秦軍在對峙時調集了精銳騎兵,繞道後方掩襲,前後夾擊,一下就沖垮了唐軍,使其死者十之五六,損失大半,數位大將被俘。這是名副其實的大敗。

後來史官為了給李世民*,推說當時李世民病了,沒有親自指揮戰鬥,而把失敗歸罪於劉文靜和殷開山的錯誤指揮。

其實失敗並不可恥,誰能不犯錯?關鍵在於是否能“不貳過”,及時吸取教訓。在這一點上,李世民堪稱模範。

這次失敗給李世民上了非常好的一課。首先是打消了他的驕傲情緒;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李世民從薛舉那裡學到了一個非常有效的騎兵戰術——善用奇兵:前方用大軍吸引敵軍主力;然後運用騎兵的高度機動效能,繞道,從敵軍背後、側翼發動衝擊,前後夾擊,沖垮敵陣。事實上,這一戰術後來幾乎成為李世民最拿手的絕招,而且是屢試不爽。之所以後來凱旋之曲叫“秦王破陣”,主要就是指這個戰術而言。

可以說,這次失敗對李世民來說,來得正是時候。這次失敗甚至比一次勝利的意義還要大。

天佑唐朝。薛舉本來可以乘勝進軍,可這當口,他居然一病不起,嗚呼哀哉了。其子薛仁杲繼位,智勇人望都遠遠不如薛舉。而唐軍正由李世民率領,捲土重來。

這次李世民充分揚長避短,先是堅守壁壘六十多天,和對方比耐性,比後勤,比消耗。終於,秦軍糧食吃盡,有將領投降。李世民一看時機成熟,就策劃了一次“以子之道還子之身”的決戰。

李世民先是派一支軍隊到外駐紮,引誘秦軍。秦軍大喜,主力盡出。在秦軍主力移動的時候,李世民親率大軍,從淺水原之北出擊。而且,李世民親率數十騎兵,率先衝入敵陣。唐軍“表裡奮擊”,敵軍大潰。李世民終於報了一箭之仇。

硝煙未盡,李世民立刻率精騎兩千,馬不停蹄,直撲薛仁杲所在的折城,當夜兵臨城下。不知所措的薛仁杲第二天就出城投降了。當時力勸李世民不要孤軍深入的手下都很驚訝。李世民告訴他們,秦軍野戰大敗,主力軍隊都逃跑了。如果這時候不及時趕過去,主力就會入城,薛仁杲心裡有底,就不容易投降了。而搶先一步,扼住歸路,秦軍就四散逃亡,薛仁杲既無信心,也無實力守城。怎樣才能抓住轉瞬即逝的戰機?這就是!所有將官都用崇拜的目光看著李世民,這大概也是當年“背水之戰”勝利後將官們望著韓信的目光吧。

這一戰,可以說是樹立了一個樣板。李世民後來幾乎每次大戰,都是運用這一套路:先是固守,消耗敵軍,尋找戰機;然後是決戰,奇兵突起,前後夾擊;最後是乘勝追擊,一鼓作氣,徹底勝利。

這一戰,我們可以總結李世民的很多優點,不過最突出的一點是:善於學習!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三、少年英雄,領袖氣度(4)

山西——艱苦卓絕,平劉武周

按照既定方針,本來接下來的步驟是要解決河南。可是中間出了意外,嚴重的意外。

這個意外就是劉武周突然冒出來,佔據了山西。劉武周本來是山西北部的地方小官,不過他被突厥看上了,打算將他樹立為傀儡政權。與此同時,他還得到一支來自河北的精兵,有猛將宋金剛、尉遲敬德等。

雖然山西本是唐的根據地,基礎相當牢固,不過守將不爭氣,先是李元吉,有勇無謀,後是裴寂,全無將略。而且兩人都貪生怕死,一觸即潰,一敗千里。幾乎一夜之間就把山西送給了劉武周,只剩下西南一角——蒲州。那就且看李世民如何絕地反擊吧。

李世民可謂受命於危難之際。如果他再失敗,那麼劉武周將很快渡過黃河,兵鋒直指長安。這可是生死存亡的問題。李淵也認識到這點,幾乎將關中精兵全都押上了。對李世民而言,只能成功,不許失敗。

李世民第一時間渡過黃河,直達最前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