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平高昌(今新疆東部);
貞觀十九年(645),平高麗(今遼寧)。
可以說,貞觀時期,除了幾次小型戰役外,每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之間,幾乎都是五年左右的時間間隔。這個規律很明顯。顯然,這是李世民有意識控制的一個節奏。其原因有二:
一、間隔五年用兵一次,可以有時間積累物資,不會導致民力的過分損耗。戰爭,是一種巨量的物資和人力消耗。貞觀雖然號稱盛世,但畢竟剛剛經歷過一個亂世,人口劇減,經濟總量很低。而貞觀時期的戰爭,基本都在邊疆地區,很多時候都是勞師遠征,這對後勤供給的需求就更大了。成倍增加的後勤供給對國力是個很大的考驗。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漢朝。雖然漢武帝時代是鼎盛時期,漢初七八十年都休養生息,儲備了巨大的財富,但和匈奴打了幾次大仗,就導致國庫空虛,要額外增稅,“海內虛耗,戶口減半”,農民起義紛紛出現。
所以,貞觀時期並不適合大規模用兵,如果必須用兵,那也得有個緩衝時間。積累五年左右,差不多物資可以支援一次大型戰役。
二、五年左右打一次,也是練兵的節奏。刀不磨,要生鏽。軍隊也是如此。就以貞觀九年平吐谷渾來說,本來吐谷渾是在青海一帶的遊牧政權,比較安分守己,雖然跟突厥一起打劫過唐朝,不過都是些小摩擦而已。李世民要出兵吐谷渾,從戰略上看,是保障河西走廊安全。另外,也是要藉此來鍛鍊軍隊,特別是艱苦長途的行軍能力。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