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會社天地會內幕(15)
要學桃園三結義,莫學瓦崗西魏王。三把半香講完了,忠義堂前把令交。
這首詩說明,天地會實行的兄弟結義、兄弟平等是模仿《水滸傳》等通俗小說的,所謂的“根本香”,就是要像梁山宋江等人一樣聚眾造反,用暴力去奪取自己想要的一切。而《說唐》中的有始無終的“賈家樓結拜”,最後因為秦瓊等人哭拜法場,才勉強能稱得是“半把香”,可見天地會對於結義初旨的重視。他們最痛恨的就是反覆無常之徒,因此,才在“仁義香”中熱烈歌頌關羽在十分困難和百般誘惑的情況下不肯降曹的“忠義”精神。所謂“忠義香”,也就是生死以之的“兄弟情誼”,這在羊角哀和左伯桃左伯桃與羊角哀,原出自《列士傳》。春秋時左伯桃與羊角哀二人往楚出仕,途遇大雪,自度不能俱生,左伯桃將衣服食物皆給羊角哀,自入樹洞凍死。羊角哀至楚為上大夫,為楚王言此事,楚王備禮厚葬伯桃,葬畢,羊角哀自殺以殉。明代馮夢龍將故事編為通俗小說《羊角哀捨命全交》,收入《喻世明言》。羊角哀被視為忠於友誼之典範。的生死交情中表現得最為突出。從這裡看出,在遊民的觀念中,“忠”已經不完全是一個“事上”的倫理概念,而變成了一個近於平等的兄弟關係所應遵守的原則。它與《水滸傳》、《三國志演義》等通俗小說中反覆宣揚的“義氣”沒有多大差別了。
②義氣深時共生死
《三把半香》中雖然也說到“忠義香”、“仁義香”,但是,其最終還是“根本香”。什麼是天地會的“根本”,這就是“義氣”。所謂“忠”、“仁”都不過是“義氣”的陪襯。“忠”就是忠於義兄義弟,忠於天地會;而“仁”不過是“義”的深層次的內涵,也就是文天祥所說的“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而且,在判斷歷史上一些人物“義”與“不義”之時,還偏重於“義”的本身的實現,不管“義”的物件是誰。例如,“西魏王”李密已經被天地會判定為“假仁假義”(當然這也是受《說唐》等通俗小說影響的結果);唐太宗李世民被天地會會眾們視為“英主”,並常為天地會會眾們所歌頌。然而,並不因此便否定了忠於“西魏王”的王伯當和單雄信,而是對他們大加歌頌,甚至超過了對秦瓊、程咬金的頌揚。這說明天地會更重視“忠義”這個倫理原則本身的實現,而不過分地強調“忠義”的物件。不過,在天地會的現實活動中,他們是特別重視現實利益的。他們所說的“義氣”主要有兩條:從積極方面來說,是兄弟之間在物質上、精神上的互相支援,特別是在從事冒險活動時的互相支援,同生共死;從消極方面來說,是不要出賣朋友、出賣組織和洩漏會中的機密。這些在天地會的誓詞、規則、禁條及其詩歌裡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道光、咸豐間流行的《洪門三十六誓》,對於內部會眾之間的互助,規定得特別具體。
第一誓:倘有父母兄弟,百年歸壽,無錢埋葬,一遇白綾飛到,以求相者,當即轉知,有錢出錢,無錢出力,如有詐偽不知,五雷誅滅。
第三誓:各省外洋洪家兄弟,不論士農工商,以及江湖之客來到,必要留住一宿兩餐,如有詐偽不知,以外人看待,死在萬刀之下。
第七誓:遇有兄弟困難,必要相助,錢水銀腳,不拘多少,各盡其力,如有不加顧念,五雷誅滅。
第十一誓:如兄弟寄託妻子兒女,或重要事件,不盡心竭力者,五雷誅滅。
第十五誓:兄弟貨物,不得強買爭賣,如有恃強欺弱,死在萬刀之下。
第十六誓:兄弟財物件,須有借有還,如有昧心屯沒,五雷誅滅。
第十七誓:遇有搶劫、取錯兄弟財物,立即送還。如有存心吞沒,死在萬刀之下。
朱琳《洪門志》
其他還可以舉出許多。如:“賭博場中,不得串同外人,騙吞兄弟錢財”,“兄弟所得財物,不得眼紅,或圖分潤”,“兄弟發財,不得洩漏機關”等等。我們從這些“誓詞”可以看出天地會所說的“義氣”,主要是指會眾之間在財物或其他物質上的各種援助。這與《水滸傳》中所說的“義氣”是完全一樣的,也缺少超越性的內涵,這種道德觀念和紀律約束當然是屬於遊民範疇的。
秘密會社天地會內幕(16)
我們還可以從“誓詞”中看出遊民這個階層所獨有的行為特徵。如,遊民經濟地位低下,沒有穩定的收入和居處,經常浪跡四方,因此在紀律約束中強調要照看同門兄弟的家屬。父母兄弟亡故,要竭力相助。對於外來的兄弟“必要留住一宿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