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部分

《清史資料叢刊?天地會一》

這是入會儀式的原始狀態。後來較為通行的則是:新丁進香堂前洗手淨面,開香堂由“紅旗”焚表請聖、插香、獻刀、獻棍後,請主香人登山,主香人傳令,新丁接受盤問後進香堂,向“聖位”三叩首。執事點紅香,新丁接紅香宣誓,用刀把香斬斷,所謂“紅香一斷,人頭落地”。新丁再行三叩首禮,由大哥加封步位,新丁謝恩,互相道喜。大哥退出香堂,“紅旗”焚化“聖位”,此為“送聖”,又焚黃表以“掃方”。眾雲:“掃方已畢。”到此儀式結束。

我在上面所介紹的十二個程式,一般只是大香堂才用。因為它隆重,延宕時久,很不安全。海外一些天地會組織結社較為自由,不存在安全問題,故開香堂更為隆重,帶有一定娛樂、聚會的性質。

蕭一山《近代秘密社會史料》卷四的《稟進詞》、《先鋒問答》、《問來路所見》,以及卷五所錄的詩章,所記載的儀式更為複雜,更為熱鬧。如果按照這個記載舉行儀式的話,那麼整個程序非要一整天不可。這種情況在幫會還處於秘密狀態下的時候是絕對不可能的。

我們說天地會的開香堂儀式與入會儀式有著明顯的戲曲化和文學化傾向,不僅僅是因為它們都特別重視詩歌(這體現了南方一些地區對歌的習俗),還由於其儀式的規範許多也來自通俗小說與戲文。會上行動儀式類似戲曲中的“科泛”,拜盟時所用的器物類似戲曲中的“砌末”,香堂上旗幟林立,彩旗飄揚,彷彿是劇場裡的佈置,儀式中的詩句問答、情節的進展、矛盾的設定都在有意識地模仿小說戲曲。天地會本身並不諱言這一點,他們直接稱開香堂為“唱戲”。

這裡我們再以《近代秘密社會史料》中《問答書》、《稟進辭》的一些片斷,來看天地會的開香堂和入會儀式所受通俗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