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部分

城池也不能建太多,東海岸一個與便於國內聯絡,西海岸一個便於防禦羅馬等國,主要是在中部,北華洲中部為大平原區,亦稱中央大草原區,在阿巴拉契亞山脈和落基山脈之間,從北到南貫穿整個本土中部,約佔本土面積的1/2。西部地勢稍高,稱為大草原;東部地勢稍低,稱為中央低地。平坦廣闊,密西西比河縱貫南北,土壤肥沃,農業發達。在這裡可多建兩個,大力發展農業牧業,把他當著中國的後備糧倉。再開一條貫通東西的大道,以方便各城之間的聯絡馳援。

等各城市能自給自足時,建新的城池,也可考慮到南華洲建城池。

還有澳大利亞這時也是處在原始社會,又是無主之地,英國人登上澳大利亞是15世紀以後,自己也不急一時,等時機成熟了也可考慮在那建幾座城池,這樣對一個地方的實際佔領如果達到一定的期限,那它就會變成現實,各方都不可否認的現實,當然自己決不能像殖民時期一樣靠武力去征服,把土著人消滅乾淨,使用武力是下策中的下策。

陰雨綿綿的早晨,氣溫也降了幾度,涼爽地讓人忘記了前幾日的悶熱,臣工們說話也爽朗了許多。

早朝無事,退朝後楊勇智在書房把自己對北華洲的構想拿出來,和元嚴、楊述、高潁、長孫晟對著自己畫的北華洲簡圖商議,所謂群策群力,大家有好主意都可拿出來,只要注意保密,把知曉權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一個好漢三個幫,在大家的商議下,方案詳細周全了不少,方案如下:

1、把北華西海岸中部建的城池命名為新長安(舊金山地),以便和國內聯絡,並接收安撫新到北華洲的百姓,並把他們分配到新地定居。接收國內物資,也把華洲的特產等運送回國內。

2、在北華洲中部大平原區南北華兩縣,主要從事農牧業。

3、在北華洲東海岸建城西京,把一半兵力部署在這防禦羅馬等國。暫時不和歐洲進行商業貿易,以免羅馬等國發現華洲的存在,與西方的貿易還是走海上和路上絲綢之路。

以上四城受新長安節制,新長安刺史兼新長安總管。

在選這新長安的總管上大家產生了分歧,元嚴希望讓一個京官來當,楊述則希望讓一個沿海地區的州刺史來當,而長孫晟更是希望讓一個將軍來當,三人爭執著互不相讓。

楊勇智也在想應該讓怎樣一個人去呢?這人首先應當是一個忠於朝庭又安心海外的人,這人又不能不懂軍事,又要是一個當過州官刺史的人,年齡又不能太大,這人又要沒有野心,否則一旦在山高皇帝遠的地方擁兵自重怎麼辦?要想找一個這些條件都具備的人確有些難。這時想起了閩越人,中國最早移民海外的多是閩越人,他們從海港泉州和廣州出發向南到達東南亞,與當地人進行貿易,由於種種原因他們有的人在那定居了下來,有的在那設了商處與當地人進行交易,把東南亞土產胡椒與香料,還有犀牛角與芳香植物等輸人國內。有的人更是經過長時間的航行到達波斯和羅馬,用絲綢和瓷器與西方人交易。移民一旦在居留地定居後,便成為海外網路的一部分,建立了橋頭堡,設法迎接同鄉親友的到來。只要有眾多移民人口聚集的地方,經常就會出現移民的社會基礎組織。形成特定的華人特區。不如就從這些官員中選一個,於對爭論不休的三人道:

“好了,都不要爭了,依朕看你們三人說的都有道理,不過要是能綜合一下更好,這樣吧,還是選一個沿海地區的官員,這官員要能安心海外在發展,年齡不要太大,又是帶兵打過戰的人,你們去甄選一下,拿個名單給我,我來最後選擇。你們看如何?”皇上的建議就是聖旨,誰還敢提意見,眾人都各自忙去。

隔一日,因機構調整,各地官員調動頻頻,有不少外地官員也被調進京城任期,泉州總管陳勇就是其中之一,這位被自己褒獎過的總管也調進新成立的商部,任外商司侍郎,可惜自己需要他這樣與外國人打過交道的官員,否則他倒是個不錯的人選。

會見完這些人,元嚴把名單遞了上來,楊勇智認真地把這百人名單一個個看了一遍,把這裡感覺條件有些不符的挑出來,只剩下二十人,對於這二十人,他想聽聽別人的意見,於是把元嚴、楊述、高潁、長孫晟叫來,一一對應商討,對於這些刺史元嚴他們熟悉的只有一半,而聽了四人的各自己介紹,楊勇智對元嚴四人介紹的幾個刺史提不出好壞,又對元嚴等說道:

“其他的人可有京官會熟識的。”

高潁道:“那些剛調進京城的官員應該有的?”

楊勇智拍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