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其二,本書的主旨在於呈現西漢王朝落日餘暉之全景,而元帝朝是公認的“由盛及衰”的分水嶺。因此,在文帝朝做背景式的介紹之後,隨即轉入元帝朝。

其三,哀帝駕崩後,年僅9歲的平帝劉衎不過是個擺設。帝國的權柄隨後便落入王莽的手中,同時也意味著劉氏皇統失去了對帝國的最高控制權。因此,把平帝朝的敘述,索性納入“下篇”。

“下篇”共分3章,敘述王莽從崛起到滅亡的全過程。

王莽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孫猴子,他的一切都是那個時代的產物。透過“上篇”的敘述,我們便不難發現,王莽身上許多匪夷所思的想法和做法,同樣是他身處的時代使然。比如他著名的“託古改制”,實際上不是在“託古”,他是真誠地想要“復古”——企圖透過表象的複製,來實現存在於當時儒生們心中共同的“聖朝願景”。

王莽那些在我們今天看來不可思議的做法,在當時的儒生們中間,卻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它們絕非王莽一個人空穴來風式的奇思妙想。

換言之,王莽可以算得上是儒家學說之最徹底的教條主義者,他的失敗,在某種程度上講,應該是儒家學說“是古非今”的結果,也可以看作是儒家學說本身的失敗。

因此,只有結合那個時代的大背景,我們才能對王莽的所作所為有更真切的理解和反思。

在完成對王莽的全部敘述之後,還安排了一個“尾議”。目的在於探討這樣一個問題:在西漢王朝的最後50年,那麼多匪夷所思的“荒謬”人與“荒唐”事的背後,到底存在著什麼更深層次的原因?

我的看法是:這裡面都有儒家學說惹的禍。

一家之言而已。權當這樣的妄議,是不惜丟擲“陋磚”,引出讀者朋友心中熠熠生輝的“美玉”。如果能夠為讀者朋友帶來一些啟發,哪怕是竊笑,我的所有努力,都可以算得上是有了豐盛的回報。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天降大任(1)

上篇:樹根藤苗——劉氏皇統的家風與國運

《庸才當道》第1章 參天大樹

天降大任

當太尉周勃等人派出的代表一路驅馳趕到偏遠的中都城,風塵僕僕地突然出現在代王府時,代王劉恆怎麼也沒有想到,這些人竟然是來迎接自己去長安登基的。

事前一點兒徵兆也沒有。將信將疑的劉恆被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局弄得且喜且懼,一時真假莫辨,吉凶難測。

他迅速把代王國的核心臣僚們召集起來,共商應對之策。

中都城位於今天山西平遙古城的西部,是代王國的都城。中都與長安,兩地相距遙遠,即使在今天直來直去的鐵路交通,也有500多公里的路程。

代國臣僚們雖然對長安剛剛發生的政變——呂氏外戚集團被悉數誅殺——略有所知,但對朝局最新的具體情況卻並不十分了解,更不清楚周勃等人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更重要的是,此時控制帝國權力中樞的大臣,如周勃、陳平等人,都是一些當年隨劉邦出生入死的虎狼之輩。如今劉邦、呂雉已逝,權傾朝野的呂氏外戚集團悉數獲誅,已經沒有人能夠鎮得住他們了。

——萬一他們生出難測的禍心,首先遭難的便是劉氏宗室的子弟。作為劉邦的親兒子,劉恆更是首當其衝。

因此,以郎中令(負責王宮警衛)張武為代表的絕大多數臣僚一致認為此事凶多吉少。他們擔心在所謂“迎立新君”的背後,是“請君入甕”的陰謀,因此建議劉恆謹慎從事,假裝生病,拖延時日,以靜觀其變;一切要等到時局明朗之後再做計議。

但中尉(負責都城治安)宋昌獨以為“群臣之議皆非也”。他力陳如下六條理由,認為此事並無兇險:

其一,劉氏為天下之主,是大勢所歸、民心所向,是歷史的必然潮流,絕非少數幾個人就能扭轉得了的。

其二,高祖當年所封諸位劉氏子弟的侯國,佔據著帝國的各個關鍵區域,以“犬牙相制”之態,共同形成互為犄角而又互相制衡的局面。這樣的佈局堅如磐石,即使發生異姓叛亂,也不容易被破解。

其三,漢興以來,“除秦煩苛,約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難動搖”,劉氏政權已經深得人心。

其四,最說明問題的是,呂氏外戚雖然專弄朝政多年,但此次政變時,太尉周勃孤身持節驅入北軍(京師兩大衛戍部隊之一),高呼一聲,“為呂氏右袒,為劉氏左袒”,結果全軍將士悉數左袒,為劉氏而倒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