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帥就勝利了,那烏鴉是來報喜的”。
溥儀不瞭解外界實情,還以為自己能當穩復辟皇帝。7月9日,王士珍和商衍瀛入宮值班。王慮及自身前途,感到沒必要為張勳殉葬,乃請溥儀降旨,仍照辛亥遜政辦法,將大政歸還民國。他們想得美:要就拿過來,不要就還回去,就像借件東西。誰知溥儀一甩“龍袍袖子”,沒答應。他心裡或許在想:張勳打了勝仗,憑啥還要“還政”?遂把擬好的退位詔書棄置一旁,此即這份詔書一直不曾釋出的原因。過了兩天,王士珍退一步又奏請溥儀依照庚子義和團事件前例,自行取消7月1日以來發布的全部復辟諭旨,溥儀仍持固執態度不予實行。
7月12日,辮子軍垂死掙扎的最後一天。天微明,槍聲密如雨下,至中午炮火打中張勳住宅,段祺瑞的討逆軍攻克北京,張勳攜家眷避入荷蘭公使館。直到這時,溥儀和皇貴妃們才明白事情真相:原來辮帥已經徹底失敗了,而且,炮彈也落進宮中。據當天太廟首領太監孫進壽、李祥鳳、王德壽呈報:定武軍(辮子軍)與共和軍交戰,由西打來大炮數十發,打傷廟牆、御路、龍桂、神龕以及門隔扇等多處。即便如此,溥儀也不發退位詔書,只准清室內務府於第二天致函段祺瑞,其中有一句話:“所有7月1日以後諭旨自應一律撤銷。”鬧了一場天下皆知的復辟,豈可就用這樣一句話交代?
7月17日,市面上早已恢復了民國原狀,黃龍旗連一面也沒有了。那天,溥儀派總管內務府大臣世續向剛剛返回北京的徐世昌贈送洗塵餚饌。徐世昌對世續表示,他可以竭力維持優待條件,但宣統皇上至今尚無明文將統治權歸還民國,這如何作結呢?世續回宮才趕擬一件公函送去,這件用清室內務府名義的公函,裹在段祺瑞簽署釋出的“大總統令”之中了,其中說:“張勳率領軍隊,入宮盤踞,矯發諭旨,擅更國體,違背先朝懿訓,衝入深居宮禁,莫可如何。”從而把復辟責任全推到張勳身上。
公函歸公函,感情屬感情。經過這場復辟,溥儀與張勳兩人還是互相惦記的。當張勳部將蘇錫麟和北京警察總監吳炳湘到荷蘭公使館去看望張勳時,張勳第一句話先問:“皇上怎麼樣?”吳當即答道:“這礙著皇上什麼事!”張勳遂無話。溥儀得知張勳在荷蘭公使館的情況後,也曾對左右嘆道:“此役苦張勳矣!”
讓張勳一人承擔全部復辟罪責實在有欠公允,當初在徐州召開籌備復辟的會議,各省督軍代表都在一塊黃緞子上籤過名,北洋系###徐世昌、馮國璋等也沒有表示反對。他們利用張勳推倒了黎元洪,接著便大張旗鼓地###張勳,最後把實惠撈到手:馮國璋和徐世昌先後當上民國總統,段祺瑞則當上國務總理。
新的民國統治者並不反對皇帝,復辟事件剛結束,他們便與溥儀的“小朝廷”禮尚往來、彈冠相慶了,優待費照撥,溥儀的諭旨仍在紫禁城內漫天飛舞。恐怕他們自知也有理虧之處,對張勳明緊暗松,根本沒打算深究。
直到張勳死後,這其中的原因才逐漸披露出來。1924年5月6日的《北京評論》就刊出一篇報道:
今天,中國報紙報道了張勳將軍1917年復辟帝制時的一些重要檔案已被帶往巴黎的訊息。據說這些檔案包括徐州會議的各種決議,以及至少有八十二位有影響的中國人贊成復辟運動而發來的電報。這篇報道追溯了當張勳將軍逃往荷蘭公使館時,這些檔案由他手裡轉到王某手裡儲存的過程,那時王某躲在法國醫院。經過許多步驟,這些檔案透過法國公使館的妥善保管,然後送往巴黎。但是到目前為止,似乎還沒有人能夠證實這一說法。
溥儀:在帝制崩潰後一再消長(6)
1918年10月23日,民國大總統徐世昌釋出命令,對張勳“準免予緝究,以示寬大”。不久,又發還了張勳被沒收的全部財產,使之得以蟄居北京坐享清福。直到1920年夏天張勳闔家遷往天津,在英“租界”牆子河邊的一座大廈中養尊處優,安享富貴。有人用“擁姬妾以自娛,蓄壯士以自衛”形容他的生活,一點兒都不過分。
據莊士敦說,一位有膽量的中國劇作家,還以復辟事件為主題,“寫了一個既莊嚴又詼諧的劇本”,名為《復辟潮》。這個劇本沒有出版,也沒有上演,但有印本流傳,溥儀手頭就有,還在1921年送了一本給莊士敦。溥儀談到這個劇本時很有興趣,因為劇作者對於作為劇中人物出現的他的處理“是微妙而尊重的”,對張勳本人的處理“也是寬厚的”,而對那些事前贊成復辟,到危急關頭又背叛的人,則表示了“極大的蔑視和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