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方、區域性利益作出貢獻。而且,從個人、家庭、地域到國家、世界、地球、宇宙,將利他精神儘可能擴散、延展開來。
這樣,就能從渺小的自我擴大到更大視野,就能關注到周圍各種各樣的事物。這樣,就能客觀地做出正確判斷,同時也能規避失敗。
入睡前捫心自問參與新事業的動機
利他的“德行”是克服困難、召來成功的強大動力,這一點在我投資電氣通訊事業時就有所體會。
現在,幾個企業競爭是常有的事。但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國營企業電電公司壟斷了通訊領域。後來,政府決定引進“健全的競爭原理”,開展自由化工作,降低與外國相比較高的通訊收費。
於是,電電公司向民營企業轉變,改名為NTT公司,同時,其他公司也可以新加入電氣通訊事業。也許是因為害怕和至今為止一手遮天壟斷該事業的巨大挑戰,所以沒有出現新加入的企業。這樣官辦變為民辦也只是徒有虛名,沒能引起充分的競爭,國民也沒有享受到降低收費的實惠。
“那我來做吧!”我認為具有風險企業特質的京瓷公司正適合迎接這樣的挑戰。
對手是NTT公司,我們不但處於螞蟻與大象的不利之戰爭中,而且行業也完全是一個未知的領域。但是,袖手旁觀不能發揮任何競爭的作用,所謂降低收費對國民來說最終只不過是畫餅充飢。看來,只能由我來做這個理想主義的唐吉訶德了。
但是,我沒有馬上報名申請。因為此時我首先要嚴格捫心自問自己參與這項事業的動機是否混雜了私心。每晚就寢前,我必定審視自己的參加意圖。“你加入電氣通訊事業真是為了國民嗎?是否混雜了為公司或個人謀利益的私心?或者,是否是為了受到社會的關注而自我表現呢?動機是否純粹、沒有一絲汙點?”我這樣反覆自問自答。也就是說,一次又一次地捫心自問“動機如何,私心如何”,拷問自己動機的真偽。
半年後,我終於確信自己毫無邪念,於是,下決心成立了DDI(現在的KDDI)公司。
當時尚有另外兩家公司申請參與進來。三家公司中以京瓷公司為基礎的DDI公司最為不利。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不但沒有通訊事業的經驗和技術,而且通訊電纜和天線等基礎設施必須從零開始建設,銷售代理店網格的建立也必須從零起步。
為社會和他人不妨犧牲一點個人利益
但是,我們並沒有被困難嚇倒,公司開始營業不久,DDI公司業績一直遙遙領先於同期參與的其他企業。無論當時,還是現在,很多人都問其中的原因,我的答案只有一個:是希望有益於國民的、無私的動機才帶來這樣的成功。
自DDI公司創業以來,只要有機會,我就經常對職工說:“為了國民,把長途電話費降下來吧!”“讓僅有一次的人生過得更有意義吧!”“現在我們得到了百年難逢的好機遇,感謝機遇的惠顧,並珍惜機遇吧!”
於是,在DDI公司,所有職工同有一個“工作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國民”的純真志向,衷心希望事業成功並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當中去。因此,我們不但得到代理店的支援,而且得到客戶的廣泛支援。
在DDI公司創業後不久,我也給一般員工提供按票面購買股票的機會。因為我想,DDI公司迅速成長髮展,遲早要上市,我要用獲得資本收益的方式去報答員工的辛勤勞動和表達我本人的感謝之情。
另外,我作為創業者,原本可以持有更多的股權,但是,實際上,我連一份股票都不曾持有過。因為在DDI公司創業之際,我不想摻雜任何私心。
假如我那時哪怕只持有一份股票,別人也會認為我到底還是為了賺錢,而且DDI公司其後的發展也會與現在不同。
在開始手機事業(現在的au)時,也有類似的經歷。自從開始DDI公司的事業以來,我確信手機市場前途光明,並認定它的普及將為國民的生活帶來巨大方便。於是,決定參與該事業,但是這裡也出現了大問題:
原因是緊跟DDI公司之後,又有一家公司參與了進來。由於頻率方面的原因,在同一區域,除NTT公司以外,只能由一家公司運營。因為受其制約的緣故,新加入進來的兩家公司必須把事業區域一分為二。
從事業收益性考慮,雙方都希望得到人口集中的首都圈的區域,所以很難達成共識。我建議透過抽籤的方式來公平決定。當時的郵政省指責透過抽籤方式決定這樣的事業是不慎重的。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