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站起身,稚聲稚氣的說道:“臣鮮卑附義王槐頭,願率鮮卑精兵,隨陛下征戰,討平兇臣柯最及西部鮮卑。”
劉辯笑笑,擺擺手,示意眾人入座。
“諸位愛卿不懼辛勞,勇於效命,朕甚欣慰。不過,行軍作戰不僅會有傷亡,而且會消耗大量的錢財,大量的壯丁從軍還會影響生產。戰鬥,只應該是真正的勇士才能享有的榮耀,而不應該是一群烏合之眾,白白的浪費寶貴的物資。這一點,單于應該深有體會。”
於扶羅連忙起身:“陛下所言甚是,兵在精而不在廣,誠為金玉良言。”
劉辯轉頭看向闕居:“附義王,王相,朕希望隨朕出征的鮮卑勇士也和匈奴勇士一樣,是真正的勇士。鮮卑左右二營的將士代表著鮮卑人的榮耀,可不能濫竽充數啊。”
闕居嘴裡發苦,卻不敢違拗,只得躬身應喏,保證提供的五千精騎都是真正的精銳。(未完待續)
第234章 下馬威
按照事先的約定,跟隨劉辯征伐的鮮卑將士可以將家屬遷到遼東境內,享受與大漢子民同等的待遇,說得具體一點,就是可以在大漢的土地上耕種放牧,在遇到大災大難的時候,可以享受政府的賑濟。
這一點對草原上的牧民尤其重要。草原上的產出本來就不多,又以牲畜為主。一旦遇到嚴寒天氣,牲畜大量凍死,他們就會陷入滅頂之災。這個時候,不管是部落大人還是鮮卑大王都救不了他們,天災對所有人一視同仁,自身難保,誰還有餘力救人。
中原王朝則不同。
中原疆域遼闊,從南至北五六千里,東西近萬里,全面受災的可能性比較小,而且農耕民族產出較多,有一定的儲積,抗災的能力也相對大得多。只要不是連續多年的全國範圍大災,通常很難將中原王朝徹底推進深淵——如果政治還算清明,官吏們還有良心,不借機發國難財。
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比天災更危險。對於全看老天臉色的草原人來說,中原穩定的生活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天堂。特別是在受災的時候,如果能得到朝廷的賑濟,他們就可能免於一死。
能夠遷入漢境定居,享受與大漢百姓同等的待遇,對於許多草原人來說就是進了天堂——雖然他們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天堂是什麼樣子。
劉辯鬆開了一個口子。給了一部分人機會,但是這個機會是有代價的——只有從天子征伐的精銳才有可能享受這樣的待遇,而且他們能享受多好的待遇。直接和他們的戰功掛鉤。換句話說,要想家人能夠在漢境安居樂業,他們就必須為劉辯賣命。
闕居自己清楚,這五千精銳到了劉辯手裡就不再是鮮卑人了。鮮卑人對王庭、部落的忠誠都有限,都是為了能夠享受到集體的保護,有了大漢帝國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做靠山,有幾個人還願意再忠於王庭。忠於部落?
除非大漢帝國不把他們當人看,逼得他們走投無路。他們才會想起自己是鮮卑人,而不是漢人。
闕居本來想把這個條約藏起來,不讓太多的人知道。可是劉辯卻以公正、公開的姿態,將條約的內容公佈於眾。現在每個鮮卑人都知道了這件事,沒有幾個人不想加入劉辯的大軍,闕居就是想瞞也瞞不住了。更何況,他也清楚,如果他提供給劉辯的不是真正的精銳,劉辯也會還以顏色。
人在矮簷下,不得不低頭。這就是闕居現在的處境。自從決定向劉辯投降,立槐頭為鮮卑大王之後,他就和和連以及中部鮮卑、西部鮮卑的部落成了敵人。如果再和劉辯交惡。他就兩面受敵了。這是他不願意看到的局面,所以明知劉辯在割他的肉,他也只能暫時忍著。
不僅如此。他還要力爭率領王庭衛隊隨劉辯出征的機會,這樣才有可能獲得戰利品,壯大實力。
闕居站了起來,一臉毅然。“請陛下放心,臣一定挑選最精銳的勇士隨陛下出徵,如陛下不棄。臣願意奉大王一起,率領王庭精騎為陛下前驅。”
劉辯微微頜首:“王相的好意。朕心領了。不過,附義王年幼,上戰場終究早了些。王相輔弼有責,也不宜輕離王庭。再說了,和連、柯最之流不過是喪家之犬,不足掛齒,就不勞附義王和王相費心了。將來西征,朕再請附義王、王相同行。”
闕居無奈,怏怏的退回座席。
……
五千鮮卑精騎集結完畢,經過劉辯與鮮卑人的共同協商,最後決定由東部鮮卑飛馬部落的闕機、木神部落的素利分別擔任左右營的將軍,各統兩千人,還有一千主要由匈奴人組成的鮮卑精騎補充入劉辯的親衛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