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德遲疑了片刻,放下了弓箭,一字一句的說道:“我家少將軍少年心性,不堪折辱,還請將軍高抬貴手。”
張遼點點頭,淡然道:“我自有分寸,毋須你交待。”
龐德雙手抱拳,深施一禮:“謝將軍厚意。請將軍稍候,我去去便來。”
張遼擺擺手,龐德撥馬而去,消失在山谷之中,剩下十幾個親衛看著不遠處被捆得像個粽子,一動不動,不知生死的馬超,面面相覷,不知所措。
張遼笑笑,下了馬,在道旁的石塊上坐下,拿過一袋酒,痛飲起來。
兩個騎士催馬走到馬超親衛的面前,一揚手,扔過兩個酒袋。馬超的親衛們接住酒袋,遲疑了片刻,躬身致謝。
遠處,一隻巨鷹盤旋著,緩緩落在樹梢,靜靜的看著山谷中的一幕。(未完待續)
第260章 雙刃劍
劉辯睜開了眼睛,忽然說道:“張遼可大用。”
賈詡抬起頭,迎著劉辯帶著笑意的眼神,沉吟片刻:“陛下所言甚是,張遼有勇有謀,的確可大用。不過……”他欲言又止,過了片刻,苦笑道:“為將者,權若太重,對朝朝廷或他本人,都不是好事。”
“為何?”
“無他,相疑爾。”荀攸接上了話頭。“譽滿天下,謗書滿篋。名將如名劍,可殺敵,亦可自傷。重兵集於一人之手,如太阿倒持,劍懸頭頂,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明君在位,君臣相知,自然無妨,可一旦朝中有變,新君繼位,則非國家之福,亦非名將之福。”
劉辯緩緩點頭,不免有些喪氣。
兵權是雙刃劍,將領擁兵自重,最後成了國家之禍的例子以前有,以後更多,武功極盛的大唐就是被蕃鎮之禍拖進深淵的,最後導致宋朝走向另一個極端:以文制武,同樣後患深重。大漢也差不多,歷史上,三國混戰的軍閥就是各地擁兵自重的州郡長官,因為黃巾之亂,他們有了兵權,由王朝的守護者變成了王朝的掘墓人。而對於他來說,在真正解決龍文明的秘密之前,他隨時都有可能一命嗚呼,今天國之干城的名將,明天就有可能成為懸在繼任之君頭頂的利劍。劉協今天才十歲,他不能把這樣的麻煩留給他。他不希望自己好容易守住了半壁江山。又親手埋下分裂的種子。
“怎樣才能使君臣相知,而不相疑?”
賈詡、荀攸互相看看,不約而同的搖搖頭。沉默了良久。賈詡撫著鬍鬚說道:“除非每一位君主都能像陛下一樣明帝道,通天下,觀人心如觀掌背,否則,人心難測,只能謹慎從事,防患於未然。”
劉辯心頭一動。若有所思。帝道,不修文學。不習武藝,只是一意沉靜,耳能聽天籟之色,目能觀秋毫之變。以他眼下的境界。已經能做到幾乎沒人能當面騙他,如果再進一層,像賈詡說的觀人心如觀掌背,就不存在什麼信任與不信任的問題了。誰有問題,誰沒有問題,他一眼就能看得通透,當然知道什麼人能用,什麼人不能用。
推而廣之,由重臣推廣到百姓。如果他能夠對百姓的願望掌握得一清二楚,又能捨已從人,滿足百姓的合理願望。還有誰會冒著殺頭的危險造反呢?可惜,這僅僅是美好的願景,帝道並不是那麼容易達到的,以至於在蔡琰提到了皇帝王霸四境中,帝道初歸於神界,非人力可及。就連傳說中的黃帝也做不到這一點。所以才有蚩尤之叛。
“天道遠,人道近。”劉辯長嘆一聲。“難怪帝王術越來越等而下之,垂拱而治成為一句空言。”
賈詡沉默不語,荀攸也嘆了一口氣。他想到了荀彧。他一直和荀彧有聯絡,雖然不可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但是他從荀彧最近的來信中感到了荀彧濃濃的失望和擔憂。山東的形勢和他預想的相差十萬八千里,儒門的宏大計劃似乎從一開始就走上了岔路,而且是他不希望的岔路,荀彧此刻的心情可想而知。
擁有鳳卵,以儒門領袖自居的袁紹一心想著平定山東,鞏固自己的位置,離內聖外王的目標越走越遠,而儒門一心要剷除的惡龍化身劉辯卻對帝道孜孜以求,這實在有些諷刺。
“馬超就擒,不出意外的話,閻行也會歸降,韓遂未戰先失兩員猛將,接下來,是不是該收網了?”
“陛下,正當如此。欲擒韓遂,先取蕭關。”
劉辯搖了搖馬鞭:“這個任務,就交給徐晃、衛觀吧。”
……
李文侯百無聊賴的坐在堂上,聽著官吏們彙報蕭關的各種情況,心思卻飛出了蕭關,走進了關中。
他對韓遂一肚子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