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有存稿,沒月票啊。
第149章 劉氏祖山
荀攸匆匆趕來,聽完了劉辯的擔心,他思索了半晌,搖了搖頭:“這個可能性微乎其微。頂 ;點小說 ;。”
“為什麼?”
“就算將二十八浦的水量全部加起來,也不足以水攻。”荀攸指著周圍的山谷:“陛下,你看這附近山谷寬闊,並無狹窄之處。要形成能夠衝擊大軍的水流,夏季水量最大的時候也許可能,眼下這個季節,可能性太小了。戲志才的陣法再強,難道還能變出水來?”
劉辯看看四周的地形,再想想荀攸說的話,也覺得自己有些過敏了。要想水攻,就必須有足夠的水量和流速,以這樣的地形而言,戲志才如果能用水攻,那簡直是通神了,移山倒海啊。
與這個相比,還是利用地形,截斷某些水流,讓他陷入斷水的困境比較靠譜一點。畢竟大軍可以短時間缺糧,卻一天也不能離開水。
白白緊張一場,劉辨鬆了一口氣,卻也沒什麼睡意。他和荀攸對面而坐:“公達,你是潁川人,對嵩高山很熟悉,說些故事來聽聽,消此長夜。”
荀攸看看劉辯,想了想:“陛下聽說過禪讓吧?”
劉辯點了點頭。他這段時間惡補了一些歷史,對禪讓有了進一步的瞭解。與後世的印象相比,禪讓在漢代名聲還沒臭。禪讓一直是儒家最推崇的制度,前漢時,儒家對當時朝廷以儒為表,以法為裡的王霸道雜用不滿,就提出漢家天命已盡。要求天子禪讓,雖然遭到了嚴厲的打擊,卻依然不放棄,最後到漢哀帝時,利用天子年幼無知,稱陳聖劉太平皇帝,以示再受命於天,實際上就是承認了禪讓,只不過還是禪讓給劉家而已。
這是皇室對儒門的妥協,但是儒門並不滿意。反抗越來越激烈。最後演變成王莽之變,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禪讓。
“其實,對禪讓之說,儒門內還有另一種說法。”荀攸指了指西南方向。“史書記載。所謂的堯禪位於舜。巡狩陽城,崩於登封,不過是一個偽飾之詞。真相是舜逼堯退位。並放逐堯於陽城,最後殺之於登封。”
劉辯眨了眨眼睛,很有些意外。他似乎聽說過這樣的說法,後面掀起疑古浪潮的時候,這樣的翻案之風的確不少。不過,他沒想到荀攸會知道這樣的說法,這說明漢代時就有這樣的記載。
“那禹受舜之禪讓也是如此?”
“大致差不多。”荀攸笑道:“不過禹更狠,他不僅奪了舜的帝位,殺之於蒼梧,為了避免這類事情再次重演,他還改禪讓為父子繼承。啟之後能得天下,是禹生前早就安排好的,而不是啟自己的想法。所謂啟殺伯益,改禪讓為家天下,其實是誤傳。否則,舜禪讓給禹,豈不是有眼無珠,自掘墳墓?”
“是這樣啊?”劉辯笑道:“哪本書上記載的?”
“口耳相傳,我並沒有看到記載此事的古籍。”荀攸搖搖頭:“有很多機密,像我這樣的子弟是沒有機會親眼看到記載的,偶爾聽長輩提起,已經是難得。不過,有一件事可以佐證此事。”
“什麼事?”劉辯來了興趣。
“被啟殺掉的伯益,是商王先祖。”荀攸笑道:“而秦人又是商人的後裔。”
“噗!”劉辯嗆住了,他瞪著荀攸:“你的意思是說,商湯滅夏,秦人滅周,其實不過是兩個家族之間的爭鬥?”
“說家族,也許不太準備,說氏族可能更準確一點。”荀攸笑笑:“不過,那不是臣要為陛下說的重點。重點是嵩高山。陛下想必也知道,有漢以來,祭泰山的次數屈指可數,可是祭嵩高山卻幾乎是年年有之,陛下知道是什麼原因麼?”
劉辯想了想:“漢為堯後,嵩高山是劉氏祖山?”
“可以這麼說。不過,漢為堯後只是儒門提出的說法,是不是準確,我不太敢確定。但是,漢為夏後,卻是沒什麼問題的。嵩高山又名崇高山,原本就是夏王室的祖山。禹之父鯀,又稱崇伯鯀,封邑就在這裡。而夏王朝的第一代帝王啟,也是出生在這裡。太室山便是啟母塗山氏所化,少室山則是塗山氏之妹,姊妹二人共嫁禹,塗山氏生啟,啟母石就在萬歲峰下。”
劉辯目瞪口呆。他知道漢皇室一直祭祠嵩高山,遇到祥瑞也好,遇到災異也好,都會到嵩高山來祭祀。他原本以為是因為嵩高山靠著洛陽近,現在看來,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嵩高山一直是劉氏的祖山。
劉辯不禁笑了起來:“那戲志才知道不知道這裡是我劉氏的祖山?”
“臣猜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