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市老年大學的張子強先生熱情地接待了我,並且邀請劉克勤先生、晉宏忠教授和我一起座談。他們都是當地研究三國文化的資深學者,與年幼的我在一起,亦可謂是“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我有問,他們有答,為我解釋了許多歷史地理學方面的疑團。
原來荊州之得名,因為其境內有蒼莽的大荊山。傳說中價值連城的和氏璧,即出產於此山之中。襄陽城西南之峴山,也應該屬於大荊山之一脈。至於東漢時期荊州的治所,最初在漢壽(今湖南省漢壽縣),劉表於漢獻帝初平元年移治襄陽。《三國演義》所稱荊州城,此時指的即是襄陽。至於關羽時期,荊州城指的則是江陵。其間戰爭頻仍,地名變化亦甚是複雜,讓很多學者摸不著頭腦。
張子強先生問我,襄陽城外尚有“馬躍檀溪遺址”,可有興趣造訪?我很高興地表示同意,立即驅車前往觀看。
根據《三國演義》的描述,馬躍檀溪之馬,原本是江夏郡叛將張武的坐騎。劉備奪得此馬,送給劉表。誰知謀士蒯越卻煞有其事地對劉表說:“此###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為的盧,騎則妨主”。所謂妨主,就是給主人帶來災難。劉表聽了,嚇得趕緊把馬匹還給了劉備。
的盧馬妨主的說法,似乎由來已久。南北朝時期,劉孝標曾經注引伯樂《相馬經》說:“馬白額入口至齒者,名曰榆雁,一名的盧,奴乘客死,主乘棄市,兇馬也。”至於蒯越,也是三國之名士,自稱善於相馬,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