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業者。真正的創業者和就業者在自我認識、商業觀念、思維高度和寬度、風險承受能力、工作態度、商業敏感、統籌能力等方面有差別。

1。自我認識。一般而言,創業者在自我評價方面比就業者要高,特別是自己在商業領域的才能,創業者的評價遠高於就業者。所以創業者自信心一般要強於就業者。創業者的在商業領域中的自信心促使他對自我的定位更高,更希望成為市場的主體,即“畢業後,創辦優秀的公司”,而就業者基本是定位在“畢業後,去優秀公司工作”。

2。商業觀念。創業者的成本和效益意識明顯高於就業者。具體工作中,創業者很注重節省成本,提高效益。創業者不但要求在既定的成本下完成工作,完成工作後他們更關注效益。而就業者往往覺得花的是老闆的錢,有時候大手大腳花錢,卻不注重效益。即使完成了工作,也不會考慮其成本和效益。

3。思維高度和寬度。創業者具備戰略思維,方向明確,目標更高遠;就業者常常是戰術思維,方向有時候模糊,目標較低。同時,創業者的思維更寬,會換位思考,而就業者常常思維比較狹窄,很難換位思考,只看到本職工作。

4。風險承受能力。創業者自我僱傭的風險最大,所以很多人怕承擔創業的壓力而選擇就業。很顯然創業者要承擔的風險比就業者大的多。風險承擔就是擔負責任,平時工作中,員工常常遇到問題就推卸責任,而創業者沒有選擇,只能承擔責任。所以創業者的責任心比就業者強。

5。工作態度。創業者的思維中事業就是生命,工作就是生活。很多草根創業者“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這就是他們的生活習慣。工作對他們來講,不但是在追求金錢,也是在實現人生價值,同時也是過正常的生活。而很多員工工作是為了生存,就業是生活壓力之下無奈之舉,往往把工作和生活分開,更是和人生價值分開。

6。商業敏感。有那麼一部分人也很想創業,但是他們因為找不到商業機會,而只能去找工作。創業者往往在商業敏感上能力強於就業者,他們更善於感知市場,發現商業機會。

7。統籌能力。創業者善於分解和分配工作,統籌整體工作,兼顧整個企業的平衡。而就業者習慣單一思維,只是在自己工作範疇中完成任務,統籌能力相對比較差。

其實,就業者不一定永遠是就業者,只要就業者在以上等七個方面不斷的像創業者學習,也可以從就業者轉化成創業者。而且很多創業者不是天生的,很多都是先就業,積累工作經驗,然後學習創業者的能力和思維,不斷的向創業者方面發展,機會成熟,選擇創業,完成就業向創業轉變。服務員除了微笑地說“歡迎光臨”,沒事的時候可以用抹布查查門;辦公員工下班時,順手將燈、空調關了;為公司出差除了完成任務外,多為公司省省開支。相信工作幾年不再是個就業者。

2。2。2為何上海出不了馬雲?

在2008年上海“兩會”上,*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提出“為何上海出不了馬雲?”的疑問。俞正聲這一疑問道出了上海人“公開的尷尬”。2003年,被《福布斯》雜誌評為“全球最具潛力的企業家城市”的上海很難找到幾個著名的企業家,我們似乎找不哪個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家。改革開放30年,我們先後聽過粵商、浙商、魯商、徽商……可是我們就是沒有聽過“滬商”。人們開始反思,創造了中國近代商業文明的上海商人卻一直“星斗滿天,獨缺明月一輪”。

兩年後的2002年,時任上海市工商業聯合會黨組書記張亞培試圖回答這個疑問。他總結了四條原因:一是缺乏企業家成長的文化傳統,二是缺乏善待企業家的社會環境,三是尚未形成有利於著名企業家成長的制度,四是上海企業家自身缺乏成為領軍人物的意識和素質。首先從外部環境來講,上海市在政府管制方面過於嚴格,導致商業運作成本太高,創業者成長環境十分艱難。但是一個商業帝國崛起,與企業家本身的特質有深刻的關係。

有些人分析,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上海人有其人文“基因”上“奉令惟謹”、不願冒險的歷史弱項。在上海成為計劃經濟尤其是工商業重鎮的年代,這種不善開拓而長於奉命管理的文化有了充分發揮的新空間,管理文化孕育了上海大批的管理人才,但其代價是窒息了以破舊立新、敢為人先、冒險開拓、拼搏進取為要求的創新文化。這種文化因素導致上海人不具備創業者和企業家冒險精神和創新精神的特質,出現多“白領”、少“首領”的現象。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