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始於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在遼東建立的割據政權,十六國時期,高句麗曾跟慕容鮮卑的前燕爭奪遼東霸權,差點被慕容氏打到滅國,後來慕容氏將主力投放至中原戰場,高句麗才逃過一劫。
慕容鮮卑衰落後,遼東地區的真空被高句麗迅速填補,南北朝時期,高句麗疆域西至遼水,東臨日本海,北接輝發河,南至漢江。
《隋書》記載:東西兩千裡,南北千餘里。
不同於草原上崛起的遊牧民族,高句麗漢化程度極高,五胡亂華時期,他們從中原地區吸收了大量的先進科技,而且坐擁遼東半島豐富的鐵礦資源,可以做到“以弓矢刀矛為兵,家家自有鎧仗”(《魏書》)。
而在那個時候,高句麗就有人馬具甲,手持馬槊的甲騎部隊。除了甲騎之外,高句麗的騎射部隊也非常強悍,因為遼東地區有著豐富的林業資源,射獵之風盛行,他們盛產一種被稱之為“貊o弓”的複合弓,這弓短小精悍,威力極高,極為適合騎射。
而高句麗最可怕的一點是它還有非常恐怖的軍事動員能力,其巔峰時期擁有六十萬軍隊,數萬甲騎(《中國高句麗史》)而貞觀九年,大唐的府兵加起來也不過八十萬而已。
所以高句麗從來都不是一個弱雞國家,千萬不要因為它跟後世某個國家名字非常相似而就以為它也是弱雞。
歷史上的貞觀十九年,處於巔峰的大唐,李恪的老爹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曾一戰就繳獲“馬牛十萬,明光鎧萬領!”(《新唐書》)
這也是為啥隋煬帝三徵高句麗,最後功敗垂成的原因之一,而不管是隋煬帝,還是李世民,都很清楚,高句麗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所以歷史上的大唐採用了跟隋煬帝完全不同的戰術戰法。
大唐目前吸取了隋煬帝想要畢其功於一役,最後被漫長的補給線活活拖死的經驗教訓,從貞觀四年消滅東突厥,度過初步災害之後,大唐就開始跟高句麗玩起了消耗戰。
從貞觀五年開始,大唐就不斷派遣小股軍隊深入高句麗境內進行偵察,開始探查規劃地形。
到後面李世民親征後逐漸變成大軍,不追求攻城略地,但大規模實施焦土政策,破壞生產,削弱國力,離散其人心,這個政策一直從李恪老爹的太宗朝一直持續到李治的高宗朝,然後高句麗,撐不住了。
這個戰術是不是很熟,其實這跟遊牧民族向來對中原王朝實施的策略有些類似,而大唐跟高句麗玩的就是國力。
說實話,如果不是擋在高句麗面前的是同樣處於巔峰期的大唐,但凡是弱雞一些的國家,高句麗就可以像是北魏一樣,由北地屯兵,然後入主中原。
而現在,對李世民來說,高句麗是心腹大患。
“你這個如何針對重騎兵。”李世民坐直了自己的身子,李承乾也是如此。
“爹,今日晚上您應該也看到了,我那煙花大概射高可以達到接近150到200米左右。”李恪開口道。
“米?”李世民皺了皺眉頭。
“哦,這是兒臣發明的一種全新的長度單位,全部都採用十進位制,目前大唐的一些長度度量衡換算太過於複雜,不利於推廣。”李恪有些無奈的開口道,“不過目前兒臣也沒有向民間公佈,而是自己的工匠在使用。大約三尺為一米。”
李恪給了一個大概的換算比例,李世民就知道高度了。
“爹,你想一下,如果我在戰場上,敵人的重甲騎兵衝過來的時候,我用這個東西對準敵人的騎兵,橫著放倒對敵人射擊,是個什麼樣的場景。”李恪開口道。
李世民沉思了一下,然後問道:“它的聲音很大?”
“對,很大,白天雖然色彩不顯眼,但是它同樣會有巨響,但實際上它在空中炸開的時候,如果放在地面上,一個不穿鎧甲的人站在附近,有可能會被直接炸死,也就是說,它有一定的殺傷力。”
“如果我在這個煙花的內部放有一些碎鐵屑,或者是鐵片,它炸出來的威力更大!”
“當然,我不指望它直接殺人,但是敵人的戰馬根本沒有受到過這樣的訓練,一旦如此對壘,對方的騎兵隊形戰馬必驚!”李恪說到這裡就沒有過多描述。
李世民是馬背上打出來的,他當然很清楚,戰場上騎兵衝鋒的時候,戰馬受驚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而且還是大規模的受驚。
如果我方的戰馬再訓練過,這個時候,對對方來說就是屠殺。
“好東西,不過你為何將它拿出來,不應該秘密製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