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中學分為尋常中學5年,高等中學3年,前者為普通教育,由縣府管轄,後者由文部省管轄,分科授業,為大學輸送人才,實屬大學預備學校,全國共設五校。師範學校也分尋常師範和高等師範,前者每府縣設一校,招收高小畢業生,後者招收尋常師範畢業生,只在東京設一校。帝國大學分本科和大學院。學校令基本完成了教育改革的任務,為確立近代教育體制奠定了基礎。
1889年日本政府頒佈了《大日本帝國憲法》,確立了近代天皇制國家。1890年10月30日,以天皇名義頒佈的《教育敕語》,可以說是二戰以前,日本教育的指導大綱。甲午戰爭後,日本的經濟重心從輕工業轉向了重化工業,天皇政府的權威進一步得到了加強;在國際上,日本也擺脫了被西方大國奴役的危險,躋身了世界強國的行列。
教育:差距是什麼(2)
在小學教育方面,明治政府在1900和1907年先後頒佈了《改正小學校令》和《再改正小學校令》,將義務教育年限延長到6年,要求學齡兒童必須接受6年教育。在中學教育方面,政府在1899年頒佈的《高等女學校令》和《實業教育令》,將中等教育結構調整為男子高等普通教育,女子高等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3個部分。在高等教育方面,除了原來的東京帝國大學外,又在京都,仙台和福岡新建3所帝國大學,並相應增加學科專業。1905年頒佈的《專科學校令》,鼓勵發展醫科,法科及師範等專業,以補充正規大學教育的不足。明治後期還建立了國庫補助制度,明確了國家對教育費用應當負擔的責任。
2。 近代中國的教育改革
1862年同文館的設立,可以算作是洋務教育改革的開端,這比明治維新還早6年。它的建立,起初是為清政府培養外交和翻譯人才。同治五年,鑑於西方各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軍事,武器製造的需要,奕忻等人又奏請加設算學館,學習天文,算學及西方製造技術。後來又陸續添設法、俄、德等國語言的學習。以後,全國陸續設立了20餘所外語,軍事技術學校,其中有上海廣方言館,廣州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武昌自強學堂等等。但這些學堂的規模都很小,一所學堂的在校生,最多是百餘人,少者只有一二十人。相對於泱泱神州,實在是星星之火。
1872年,容閎帶領30名幼童遠渡重洋,邁出了中國人大規模留學的第一步。但赴美留學僅進行了4期就告終止。1876年,李鴻章,沈葆楨又上書請派學生到歐洲留學。他們認為,法國的製造技術最好,英國的水師操練最精。因此主張派留學生去法國學制造,去英國學駕駛。按照規劃派30名學員出國,學習3年,期滿回國任用。
1898年的6月,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革新運動。在短短的103天內,光緒皇帝連續頒佈了83道除舊佈新的上諭,而其中有關文化教育的多達32道,所佔比例是最高的。32道上諭包含了下面的內容:提倡西學,把原有的封建書院一律改成新式學堂,學習西方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知識;在北京創辦京師大學堂,各省興辦高等學堂,各州府縣分別設立中、小學堂,並開辦各種專業學堂,如北洋礦務學堂、醫學堂、編譯學堂,茶蠶桑學堂等;獎勵,鼓勵地方有產業計程車紳在各省府縣開辦與國計民生相關的農務學堂、工學堂、商學堂,以學習、引進和研究西方的農業、工業方面的新工藝、新技術,並鼓勵在外國的華僑回國創辦新式學堂,帶回西方先進的思想和科學;在上海成立譯書局,翻譯西方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教書籍,同時命京師大學堂和各省高等學堂以及華僑所辦學堂也要從事翻譯西方著作的工作;廢除八股文,一律改試策論,並且為選拔時務人才,在政黨的考試取仕外,詔舉經濟特科,要求各省的主要官員,各舉新知,保薦人才,探討日本明治維新如何在短短30年內改變了日本的歷史,學習日本已經超過中國的先進科學技術與軍事技術。
戊戌政變後,維新派的改革措施基本上都被否定,但教育改革方面的重要成果卻得以保留了下來,併為以後的清末新政奠定了基礎。
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釋出上諭準備改革,同年五六月間,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聯名上書《江楚會奏三折》,被視為清廷舉辦新政的指導性檔案。第一折“變通政治人才為先”,主要論教育,主張教育改革為當務之急,並建議4條:一為設文武學堂,即廣設新式學校;二為酌改文科,即改革科舉制度,廢八股,考試內容增加有用之學;三為停罷武科。即立停武科舉;四為獎勸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