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中**隊在太平洋地區節節進逼,特別是馬里斯馬斯切島失守後,澳大利亞開始警覺到固守外圍防線的必要性,於是開始加強新咯裡多尼亞島嶼防務,而新咯裡多尼亞島的防禦權也立刻從海軍移交給聯軍陸軍第29軍。聯軍派出4000名陸軍部隊增援新咯裡多尼亞島,由傑克森中將任指揮官。
此後,海軍第33航空戰隊也被調至島上。聯軍在島上配備了120毫米和155毫米岸炮、100毫米高射炮和雙聯裝25毫米高射炮。截至中**隊進攻之前,聯軍在島上的兵力有陸軍約萬餘人,海軍約7000餘人,飛機30餘架。聯軍在島上的中部高地和灣內地區各建有一個機場,分別叫做庫克機場和灣內機場,也稱為一號機場和二號機場,並準備在二號機場以北建造第三個機場。
由於美軍的海、空軍主力在菲律賓戰役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已無力為新咯裡多尼亞島提供海空支援,聯軍在新咯裡多尼亞島的抗登陸作戰要在幾乎沒有海空支援的情況下進行。
傑克森非常之清楚,面對中**隊絕對的海空優勢,灘頭作戰難以奏效,於是他主張憑藉朗裡奇山和灣內山地的有利地形,依託堅固的工事,實施縱深防禦。但海軍守備部隊仍堅持殲敵於灘頭,計劃以縱深防禦為主,灘頭防禦為輔,海軍守備部隊沿海灘構築永備發射點和堅固支撐點,進行防禦;陸軍主力則集中在朗裡奇山和灣內地區,實施縱深防禦。
傑克森決心將新咯裡多尼亞島建成堅固的要塞,以朗裡奇山為核心陣地,以兩個機場為主要防禦地帶,在適宜登陸的東西海灘則是以永備發射點和堅固支撐點為骨幹的防禦陣地,島上的工事深入地下,結合了天然地形和人工構築,並以堅硬的天然花崗岩為屏障,不僅可以抵抗大口徑炮彈和炸彈,而且開火位置都經過精心選擇,可以交叉掩護,沒有死角。
各陣地之間都有交通壕聯絡,可以避免遭到孤立。
除此之外,各陣地與伏地堡都有反射口,即使中**隊穿過防線也會遭到射擊。以朗裡奇山陣地為例,整個內部幾乎完全挖空,築有的坑道有9層之多,除了射擊陣地之外,還有居住區、野戰醫院、儲蓄室,可以保證守備部隊在完全孤立的狀況下作戰,堪稱新咯裡多尼亞島版的馬其諾防線。
此外,針對中**隊的作戰特點,聯軍在海灘縱深埋設了大量地雷和反舟艇障礙,機槍、迫擊炮、反坦克炮還構成嚴密火力網,所有武器的配置與射擊目標都進行過精確計算,既能隱蔽自己,又能最大限度殺傷敵軍。
唯一不足的是,原計劃灣內地區修築的坑道工事有28公里長,由於時間不夠,當中**隊發動進攻時只完成了70%,約18公里,而且朗裡奇山與灣內之間也沒有坑道連線。
另外,傑克森很清楚必須孤軍作戰,於是將目標定位在能夠儘量拖住中**隊並造成中**隊的最大傷亡。
為此,傑克森一改聯軍在戰爭初期的死拼戰術,規定了近距射擊、分兵機動防禦、誘伏等戰術,要求各級部隊指揮官必須加強射擊紀律,不在射程內決不輕易開火。
傑克森這一系列苦心經營,後來確實給中**隊的進攻造成了巨大的困難,使新咯裡多尼亞島之戰成為最殘酷、最艱鉅的登陸戰役。
從1913年1月10日起,駐紮在馬里斯馬斯切島的中**隊航空兵就開始對新咯裡多尼亞島進行空襲,重點是新咯裡多尼亞島的機場和為新咯裡多尼亞島進行物資補給的中轉地的港口設施。1月--2月,中**隊共進行過48次轟炸,投彈約4000噸,但收效甚微。
2月16日,馬里斯馬斯切島的中**隊首次出動“共工”轟炸機對澳大利亞本土實施轟炸,引起了聯軍極大的恐慌,他們隨即做出反應。
2月17日,新咯裡多尼亞島聯軍出動了2架飛機空襲馬里斯馬斯切島中**隊“共工”轟炸機航空基地,擊毀1架“共工”,擊傷11架。
隨後的日子裡,新咯裡多尼亞島聯軍又多次組織對馬里斯馬斯切島中**隊航空基地的空襲,至1943年3月3日,已累計擊毀6架“共工”轟炸機,嚴重威脅著中**隊“共工”航空基地的安全。
為壓制新咯裡多尼亞島聯軍飛機的襲擾,中**隊於1943年3月8日組織了一次海空協同突擊,出動飛機192架次,其中“共工”重型轟炸機62架次、“劫奪”中型轟炸機102架次、重巡洋艦3艘、驅逐艦7艘,共投擲炸彈814噸,發射203毫米炮彈1500發、127毫米炮彈5334發,卻並未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