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他們將得不到任何友軍的支援,並且要應付各種地形和各種天候。追根溯源,瑞典的極地遊騎兵幾乎就是當年芬蘭滑雪部隊的現代翻版。在1939年的蘇芬戰爭中,芬蘭陸軍出動了大量滑雪機動的小分隊,這些小分隊深入蘇軍戰線的深遠後方,執行破襲、伏擊等任務,不僅殲滅了大量蘇軍有生力量,破壞了補給線,甚至經常打擊蘇軍裝甲部隊。為芬軍的遲滯防禦立下了汗馬功勞。瑞典和芬蘭同屬斯堪的那維亞國家,地理環境相似,由於瑞典奉行永久中立政策,其國防戰略的核心是守土防衛,一旦戰事爆發,將依賴少量特種部隊或邊境守備隊遲滯入侵者,然後開動其全民動員體系,進入全面戰爭狀態。在這樣的理念下,為了給全民動員爭取到更多的時間,特種部隊必須能採用靈活的戰術阻擊入侵者,因此,瑞典選中了游擊戰和遊騎兵。
'手機電子書網 。。'
○冷戰遺留下來的戰術
所有現代化的陸軍部隊都極度依賴大量的後勤補給(給養、油料、彈藥等等)。這些物資通常都透過卡車的公路運輸到達前線。但是在瑞典北部地區,森林、沼澤和山脈密佈,自然環境相對惡劣,加上北瑞典的交通並不發達,道路網的建設根本無法同歐洲大陸相比。這些問題在和平時期會阻礙經濟發展,但在戰時對於瑞典這樣的弱勢國家卻是利好。欠發達的交通會給入侵者帶來很大麻煩,使他們的補給線極其脆弱。一旦摧毀部分道路,入侵者的補給網路幾乎會立即陷入癱瘓狀態。這就為遊騎兵們提供了廣闊的舞臺,要知道,破襲正是遊騎兵的拿手好戲。
為了抓住敵人的弱點,打擊其交通線,遊騎兵單位必須進行滲透作戰。極地遊騎兵團通常以營的規模行動,每個營下轄幾個遊騎兵連。每個遊騎兵連通常編有12個獨立的遊騎兵小隊,每小隊通常為9人。這些遊騎兵連將從敵人戰線的薄弱地帶滲透至其深遠後方(50…300公里)。滲透作戰與任務時間、季節和滲透距離密切相關。如果滲透距離較短,時間也不長,遊騎兵們通常採用徒步或滑雪方式突入敵戰線後方。如果是遠端滲透,則必須依賴全地形車和直升機。一旦遊騎兵連到達目標區域,就立即展開並執行作戰任務。
當每個小隊都達到各自行動地域後,滲透作戰進入了戰鬥準備工作階段。第一步工作是建立遊騎兵小隊主行動基地。這項工作包括架設帳篷、帳篷和車輛的偽裝、挖掘防禦陣地、要點佈雷等等。在冬季,戰鬥準備的工作會耗時較長,一晝夜通常不夠,因為你在架設帳篷時不得不清除掉大量積雪,同時又要在雪地裡隱蔽你的行蹤。行動基地建設工作完成後,小隊指揮官(通常是一位軍士)將會率領遊騎兵開始進行目標周邊地區的偵搜工作。目的是勘察地形,選擇最容易達成破壞效果的路段,選擇設伏點以打擊可能出現的敵軍等。
準備階段完成後,遊騎兵將開始攻擊。優先目標是敵人的補給車隊和工程車。為了摧毀這些目標,遊騎兵小隊通常會沿公路設伏。在這樣的作戰中使用的典型武器是地雷、狙擊步槍、榴彈發射器和機槍。遊騎兵小隊通常會協同作戰,有專門攜帶重武器的火力支援小隊,他們裝備有反坦克導彈或迫擊炮。為了達到最佳殺傷效果,關鍵路段——橋樑、隧道、公路涵洞將先行被炸燬。也可用預先佈雷和佈設反坦克雷封鎖道路。這樣的游擊戰術可以摧毀大量的敵方物資並使整個道路處於癱瘓狀態。
實際上,瑞典獨立發展出來的一整套遊騎兵滲透作戰戰術完全是冷戰時期的產物,在冷戰高峰時期,斯堪的那維亞半島也是歐洲的前沿陣地。瑞典很清楚地知道他的軍事實力絕對無法同當時強大的華約軍事力量抗衡,因此明智地選擇了游擊戰這一作戰原則。極地遊騎兵的訓練也還殘留著濃重的冷戰色彩,其中針對軍士長的附加培訓課程包括——蘇制車輛識別、蘇軍組織和戰術、外國武器使用、間瞄武器操作和反審訊訓練。
○獨特的瑞典特種部隊
大多數國家在和平時期仍然保持一定數量的軍隊,儘管瑞典和其他國家一樣也有一整套完善的徵兵和全民動員系統,但它作為一個宣佈過永久中立的國家沒有自己的常備部隊。雖然在和平時期也有大約27000人在服役,但其中絕大多數都保持著平民身份,並非職業軍人。瑞典三軍的編制單位幾乎根本就不是行動單位,他們不過是一個精簡的動員系統。他們存在的意義是一旦需要的情況下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全民動員,將新徵召計程車兵整編為作戰單位並使其儘快發揮出作用。
唯一在和平時期仍然保持戰備狀態的單位是特別安全部隊——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