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世之偉業。”
凌雲志謙虛地站起身來對荀子一禮,說道:“但有所成,皆諸人之力也,眾志成城,才可有番作為。”
幾人重新坐下,凌雲志將橫亙心中多日的問題問了出來,“前人云:天子經略,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普天之下,莫非君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僕,僕臣臺;馬有圉,牛有牧。民不遷、農不移、工賈不變、士不濫、官不慆。此古禮也。如今禮樂崩壞,等級混亂,請問荀先生,是否可不分人之等級?”
荀子、歐陽丁、文寇、向古易聞言一震,斯時,士、農、工、商四民崛起,隨著戰爭的需要士大部分可以憑著專有知識和一技之長,謀得衣食生活。有的更是活躍在各國的政治高層;在工商食官制度不存的情況下,經濟發展,商業興旺,財富已成為比政治權力還大的力量,非出身封君而是庶人、農、工、商、賈等級的透過努力其財富收入可以與封君相比,進而成為不是憑藉其血緣關係而獲取政權與社會地位的一個不明顯的等級,將原有的因血緣而等級的傳統制度衝得七零八散,正處混亂不明朗之時。凌雲志於此時提出這個問題就不得不引人深思了。
荀子沉吟了一下,似乎感覺到了凌雲志的深層意圖,又彷彿摸不著邊際,道:“不可以,人生而能從事生產,獲得生存,全賴於合群,人若合群則必須分,因為人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智愚、能不能之分,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慾,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以起也。故禮者,養也。使其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智愚,能不能皆有稱者。所以人不可無等。以凌公之智,此問必有深意,可得一聞乎?”
凌雲志微微一笑,說道:“領地之民的等級較中原各國均有不同,既沒有宗法制的血緣貴族,也沒有家族內的奴隸,有的只是官,士、農、工、商及各業之民,比較簡單,一目瞭然,而且除了官以外,各民均沒有一個明顯的等級劃分。一旦向外拓展,無論是進入邊塞之地,還是中原各國,勢必要面對複雜的同樣正處混亂不明朗之時的等級制度,領地制度如何與拓展地接軌,這就是我現在最為關心的問題,其意義之重大,相信你們也能瞭解。”
荀子有些興奮地問道:“莫非凌公準備建立一種全新的等級制?”
凌雲志肯定地點了點頭,說道:“正是如此,等級制不確定下來,就無法制定健全的律令,也無法形成一套合理的社會行為規範和社會經濟標準。實則諸子對如何揚棄舊制、設計新制,已經處士橫議、百家異說,其長短不一,難擔總綱。先生學究天人,博學多聞,在下想委託先生採眾家之長,根據領地和中原各地的實際,設計出一套積極的、昂揚著進取精神的思想體系,為未來統一的天下的律令的制定、經濟生活、經濟行為的規範,提供合理的依據。在下大一統之路準備遵循定法度、明禮制、興百技、興生產、重軍功、重開拓、重農工商,行王霸之道,一定一明二興三重一行的方針,先生可參考此進行設計,領地的建設發展多少已經體現出了一些方針的影子,先生不妨多走走看看,定會有所感悟和收穫。”凌雲志說罷,期待地望向荀況,看他如何反應。
荀子的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尤其是其所倡導的“禮制”思想,追求儒學的經世致用更是“荀學”之價值所在。為後世歷朝歷代經濟制度與經濟政策的制定影響十分深遠。只是此時的荀子還遠沒有形成屬於他自己的思想體系,凌雲志此舉在於加快催生和影響荀學思想體系的儘快形成,為自己大一統提供禮、法兩大支撐體系創造條件,提供理論指導。
荀子現在已經可以用激動來形容,諸子百家學說無不想實踐於當世,可惜各國重視者無幾,尤其是儒學,更是不為當權者所重,更不用說實踐了,如今凌雲志所言,已經很清楚地說明他想用儒學來引導政權建設、規劃各業各民秩序,千載難逢的良機啊。
他仔細咀嚼著凌雲志的每一個字,隨即陷進深深的沉思之中。凌雲志的話語猶如一盞指路的明燈,為他混沌的思維照亮了一個方向。
良久,荀子欽佩地望向凌雲志,說道:“凌公所言發人深省,荀況定不負所托,但有所成皆凌公之功也。就此告辭,學生得回去好好想想。”
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