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部分

有一個演武亭,鄭成功就在那裡集合士兵,每天進行操練、檢閱。廈門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鄭成功練兵的遺址呢?這事我們還得從頭說起。

鄭成功,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石井人。他生於1624年,聰穎好學,體魄高大,被鄭家視為“千里駒”。二十歲那年,吳三桂引清軍入關,長驅直下江南。大江南北,到處掀起聲勢浩大的抗清鬥爭。第二年,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和黃道周等人,在福州擁立明宗室、唐王朱聿鍵為帝,建立隆武政權。隆武帝見鄭成功年輕有為,忠心耿耿,賜他姓朱,改名成功,他因而被尊稱為“國姓爺。”1646年,清軍迫近福建,鄭芝龍決意降清。鄭成功苦勸不聽,率領部分將士出走金門,在海上誓師起兵,展開抗清鬥爭。此後十幾年,他以金門、廈門為基地,建設政權,招募將士,訓練軍隊。上面提到的廈門那些練兵遺址,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清政府把鄭芝龍抓到北京,逼他派人招降鄭成功,都遭到鄭成功的嚴辭拒絕。他幾次親自帶兵,攻入廣東、浙江等地,打得清軍損兵折將,抱頭鼠竄。1659年,又聯合浙江的抗清將領張煌言,舉兵北伐,連破瓜洲、鎮江,直逼南京城下。後來戰鬥失利,不得不又退回廈門。

鄭成功在廈門注視到被荷蘭殖民者侵佔的臺灣。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從唐、五代至宋、元,東南沿海特別是福建人民,不斷渡海移居臺灣,和高山族人民一起,共同開發了這個寶島。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原是個海上富商,曾到臺灣經商,並組織數萬名福建人移居臺灣。但到十七世紀,這個寶島卻不斷遭到西方殖民強盜的侵略。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入臺灣西南的鹿耳門港,修建了臺灣城(今臺灣安平),第二年又侵佔新港社、蚊港,修建了赤嵌樓(令臺灣台南)。再過一年,西班牙殖民者也侵佔了雞籠(今基隆)和淡水。後來,荷蘭和西班牙在島上展開火併,荷蘭打敗西班牙,霸佔了整個臺灣。鄭成功對荷蘭殖民者的強盜行徑極為憤慨,起兵抗清後,即暗下決心收復臺灣。1659年,鄭成功從南京戰敗回到廈門,在臺灣作通事(翻譯官)的愛國人士何斌,向他進獻一幅臺灣地圖,要求他攻取臺灣,並且說:“臺灣沃野千里,四通外洋,收復這個寶島可以擴大你的抗清根據地,支助你的軍餉供應。當地的黎民百姓飽受荷蘭人的欺凌壓榨,早就想動手消滅他們,以你的威望帶兵攻取,簡直就同狼逐群羊一樣,一定能把他們驅逐出去。”臺灣同胞的期望和支援,更加堅定了鄭成功收復故土的決心,他立即著手進行渡海作戰的準備。

1661年三月二十三日(公曆4月21日)中午,鄭成功親自率領兩萬五千名將土、一百多艘戰船,浩浩蕩蕩地開出金門料羅灣,經過澎湖,四月初一上午到達臺灣的鹿耳門。他們在何斌的引導下,利用漲潮的機會,強行登陸。鄭成功冒著敵人的炮火,首先登岸踏勘營地。全體官兵深受鼓舞,紛紛跳下船隻,衝上海岸。幾千名臺灣同胞趕到岸邊,駕著貨車和各種運輸工具,幫助他們登陸。不到兩個小時工夫,就有幾千名士兵上了海岸。他們佔據有利地形,切斷赤嵌樓與臺灣城之間的聯絡,並擇地紮營,修起了防禦工事。荷蘭殖民長官揆一慌忙組織抵抗。四艘荷蘭戰船從海上開炮射擊,鄭成功的水師英勇還擊。六十艘懸掛“鄭”字旗號的戰船;把荷蘭船隻緊緊包圍起來。鄭成功的水師開炮擊沉了其中最大的“海克託號”。兩艘荷蘭戰船也負了重傷,倉皇逃往外海,另一艘荷蘭船見勢不妙,逃往荷蘭佔領的巴達維亞(今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赤嵌樓的荷蘭守將貓難實丁,開炮轟擊鄭軍的營盤,鄭軍堅守不動。另一名守將貝德爾率領二百四十名殖民軍,用排搶向鄭軍射擊。鄭軍手持弓箭和大刀,同敵人展開拚殺,又分出七八百人抄襲敵軍的後路,兩面夾攻,當場擊斃了貝德爾和一百一十八名殖民軍。臺灣城守將阿爾多普又帶著二百名殖民軍出擊,但頃刻之間也慘敗而回。鄭軍乘勝圍攻赤嵌樓,並斷絕了他們的水源,迫使貓難實丁投降。接著,鄭成功分兵從水陸兩個方面圍攻臺灣城,搶佔了臺灣城的外市區,揆一和一千多名殖民軍龜縮在城堡之內,閉門死守。為了減少損失,鄭成功派人送信給揆一,想爭取他自動放下武器,獻城投降。揆一反而提出以每年送給鄭成功幾萬兩餉銀和土產為條件,並送給勞師銀十萬兩,要求鄭成功退兵。鄭成功斷然拒絕,他說:“臺灣一向屬於中國,現在我親自前來索取,來自遠方的荷蘭人,自然應該把臺灣歸還給主人。如果進行頑抗,我將被迫用最大的力量來實現收復臺灣的主張,到時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必須承擔這次戰爭的全部費用。”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