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禁止私人隨便出國。凡出入國境都要得到國家批准。627年的八月,玄奘向政府申請出境,遭到拒絕。決心西遊的玄奘,便夾在商人中間混出了玉門關,單人匹馬的踏上了西行的征途。那一年,玄奘二十八歲。

過了玉門關,進入了一望無際的莫賀延。莫賀延磧是現在安西到哈密之間的大沙漠,有八百多里長,又稱八百里流沙。白天“熱風如火”,晚上卻又“寒風如刀”,氣候變化無常。茫茫黃沙之中,上不見飛鳥,下不見走獸,地上連小草也不長。玄奘孤身一人,只有一堆堆白骨和駝馬糞當路標,引導前進。玄奘走著走著,不小心把一皮袋清水潑翻了。怎麼辦?回去取水嗎?不能。玄奘發誓:寧可西進而死,決不東歸而生,不到天竺,誓不回頭。在滴水不進的困難情況下,他又走了四夜五天,口乾唇焦,終於暈倒在沙漠之中了。幸好,那裡離水草地不遠,到了夜半,涼風習習,把昏迷中的玄類吹醒過來。玄奘的那匹識途的老馬馱著他找到了水源,脫離了險境。

玄奘西行到了高昌(今吐魯番東約二十公里),得到了信仰佛教的高昌王的熱情支援。高昌王贈給他許多金銀衣物,配備了五十多名嚮導和隨從,寫了二十四封給沿途各國君主的信,請他們多多關照玄奘。但是,路途仍舊多艱。玄奘一行來到了終年積雪的凌山(今天山山脈的穆素爾嶺),山高七千公尺,山上有千年不化的冰河,狂風暴雪襲來,飛沙走石,往往把人埋沒、砸死,或者凍死。玄奘一行人在冰雪封蓋的大山中掙扎了七天,隨行人員凍死了十分之三四。

經過一年的跋山涉水,第二年夏天,玄奘進入了天竺境內。那時候,印度半島上有七十多個國家。玄奘從628年到631年,遊歷了北印度的二十多個國家,訪問了許多佛教聖地,學習了梵文。到631年年底,玄奘來到了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學府,有一萬多僧徒,其中有許多具有醫藥、天文等各種知識的高僧。主持戒賢法師是天竺的佛學權威,一代大師。玄奘來到寺院的那一天,寺院聽說東方支那國(即中國)的高僧來了,組織了一千多人的歡迎隊伍,人人手捧點燃的香、鮮花,夾道迎接。玄奘向大家合十答禮,又恭敬地參見了戒賢,拜他為師。據說戒賢法師已經一百多歲了,早已不再講學。但是為了表示對中國法師的友好情誼,破例為玄奘講學十五個月。寺院對玄奘的生活也是以最高規格來款待的。每天供應瞻步羅果一百二十枚,檳榔子二十顆,荳蔲二十顆,龍腦香一兩,“供大人米”一升。“供大人米”的米粒比烏豆還大,做出來的飯香甜可口,是當地特產,只供國王和大法師吃的,所以稱為“供大人米”。此外,按月還供給油三鬥。酥乳等每天可以隨便取用,出門備有象輿。那爛陀僧徒一萬多人,享受這樣待遇的,連玄奘在內,一共只有十個人。玄奘在這裡學習了五年,認真聽講以外,又貪婪地讀完了寺裡所藏的各種經書,取得優異成績,成為天竺聞名的第一流佛教學者了。

玄奘並沒有因此自滿。後來,他又漫遊印度東部、南部、西部各處,巡禮聖蹟,訪求名師。兩年多以後重返那爛陀寺。戒賢法師請他在寺內講經。

那時候,戒日王朝盛極一時,戒日王是天竺威望最高的一個國王。戒日王在都城曲女城(現在印度北方邦卡瑞季)舉行了一次規模空前的學術辯論會。642年十二月,辯論大會開始。到會的有天竺十八個國王、三千個深通教義的高僧,還有那爛陀寺僧徒一千人,婆羅門教和其他各界人士二千多,再加上隨從人員,總共不下一萬人。赴會時,有的乘象,有的坐車,有的步行,浩浩蕩蕩,數十里不絕,真是盛況空前。玄奘是主講人,叫做論主。玄奘在會上宣讀了他用梵文寫的論文。大家都被玄奘精闢的論述驚服了。十八天的會期,沒有一個人駁倒他的論點。大會結束的那天,戒日王送給他金錢一萬,銀錢三萬,僧衣一百領。按照當地風俗,戒日主請玄奘坐上一頭裝飾華麗的大象,繞場一週,兩旁貴臣護衛,群眾歡呼雀躍,學有所成的玄奘享盡了印度人民對他的讚頌和尊敬!曲女城大會使玄奘在印度享有極高的聲譽。

玄奘離國已久,懷念祖國的心情越來越迫切。戒日主和各國國王、廣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鳩摩羅國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來,要為他建立一百所專院。無奈玄奘歸國心切,留學求經的目的既然已經達到,說什麼也要回國了。643年春天,西遊十七年的玄奘辭別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們,滿載著印度人民的友誼、榮譽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經,啟程回國了。

“玄奘回來了!”“玄奘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