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厚,重又回來歸唐。630年三月,西域和北部邊疆各族的君長來到長安,請尊奉唐太宗為各族共同的首領“天可汗”。唐太宗說:“我為大唐天子,還要處理可汗的事嗎?”群臣和各族君長都高呼萬歲!從此,唐太宗不僅是唐朝的皇帝,還是各民族的“天可汗”。他晚年曾得意地說:“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過之。”的確,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是古來的帝王所不可比擬的。

649年,唐太宗逝世,在朝廷作官的和來朝貢的少數民族首領幾百人,聽到這個訊息,都悲慟地放聲大哭,有的甚至剪去頭髮,用刀劃破面孔,割去了耳朵,鮮血流了滿地。阿史那社爾和契苾何力聞訊趕來,請求殺身殉葬。松贊干布也上書效忠致哀:“先皇晏駕,天子新立,鉅子有不忠的,我將率兵赴難。”這些事例都表明唐太宗民族政策的成功之處。

二十七、東教場辨認公主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陳毓秀

在西藏拉薩市的布達拉宮裡,有一幅《東教場辨認公主》的壁畫。壁畫描繪的是一則古老而又美麗的故事。故事是這樣說的:唐太宗在位的時候;好幾個少數民族的首領都要求和唐朝通婚。他們派出的求婚使臣聚集在長安,恭候著皇帝的聖旨。唐太宗決定把才貌雙全的文成公主嫁出去。但是答應嫁給誰呢?唐太宗採取了智慧比試的方法,決定擇優許婚。

吐蕃王松贊干布派到長安的求婚使者是他的宰相祿東贊。祿東贊已經順利透過了四次比試。第一試,用一根絲線穿過九曲明珠。第二試,從一百匹公馬和一百匹母馬中辨認出它們的母子關係。第三試,一天之內吃完一百壇酒、一百隻羊,再揉出一百張羊皮。第四試,晚上入宮出宮不迷路。第五試,這是最後的,也是最困難的一次,要求婚使者到東教場去,在三百位美女當中辨認出文成公主來。這三百名美女身上的服裝,頭上的髮式,身體的高矮都一模一樣。其他民族的使臣都失敗了,聰明過人的祿東贊卻得到了漢族老大娘的指點,說公主的兩眉之間有一粒紅痣,他就很順利地認出了公主。唐太宗非常高興,決定把文成公主嫁給祿東讚的君主,二十五歲的吐蕃王松贊干布。壁畫畫面上,可以看到東教場的西邊站著一排美女,其中右起第四人是文成公主。身穿民族服裝的祿東贊正在細細辨認。

“東教場辨認公主”,是一個長期在民間流傳的故事,但是文成公主經祿東贊求婚成功,嫁給了松贊干布卻是歷史的事實。

松贊干布(617—650年)是吐蕃一位傑出的贊普(國王的意思)。七世紀初期,他統一了青藏高原的許多部落,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國家。他仰慕唐朝的文化,迎娶大唐公主,正是為了更好地吸收先進的唐文化。

公元641年(唐太宗貞觀十五年)正月,文成公主的嫁妝準備就緒,唐太宗特派禮部尚書(禮部的最高長官。禮部是隋唐時的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享、貢舉等職,以後歷代相沿)江夏王李道宗,陪送公主入吐蕃。隨公主人吐蕃的有她的乳孃,二十五名年輕美貌能紡織善刺繡的侍女,一個樂隊,還有許多能工巧匠。他們有的乘車,有的騎馬,簇擁在公主的前後左右。為了公主的安全,還派出了一支衣甲鮮麗的衛隊,為公主的儀仗增添了威武尊嚴。隨行的還有成隊的騾馬、駱駝,運載著豐富而華貴的嫁妝:有各種傢俱、器皿、珠寶飾物和綢緞綾羅,這些東西顯示了唐朝國力的強大;還有經史、詩文,以及種樹、工藝、醫藥、曆法等各種書籍,這些書都是中原文化的精華。此外,還有穀物的種子,農業和手工業的工具,這些都反映了唐朝經濟的發展。公主信佛,還帶去了佛經和一尊釋迦牟尼的銅像。……

動身的時候,朝廷大臣都來送行,直送到長安城外的十里長亭。文成公主一行辭別了送行的大臣,辭別了道旁依依惜別的百姓,帶著增進漢藏兩族人民情誼的崇高使命,浩浩蕩蕩離開了長安,取道青海,前往吐蕃。

文成公主入吐蕃的訊息越過高山,越過草原,傳到了青藏高原。吐蕃人民以莫大的喜悅和興奮,準備了很多的馬匹、犛牛、船隻、食物來迎接公主。歌唱文成公主的民歌《唉馬林兒》有這樣一段歌詞

不要怕過寬大的草原,

那裡有一百匹好馬歡迎您!

不要怕過高大的雪山,

有一百匹馴良的犛牛來歡迎您!

不要怕涉深深的大河,

有一百隻馬頭船來歡迎您!

松贊干布特意從都城邏些(今拉薩)趕到河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