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手之前,我們最好和羅馬的水師操練一下,對他們的特點把握清楚,對以後大漢帝國和非馬克西米努斯派系的羅馬軍隊交手也有好處!”
高順看了看王基,微微點頭,復又盯著孫策道:“王將軍說的很有道理,要想勝,就必須瞭解對手,不能因為敵人的打法落後就看不起對方,否則要吃虧的!”
高順這話明著是贊同王基,可大家都聽得出來實際上是在教訓孫策。大漢帝國的軍隊人才培養是非常講究層次感地。要求每一代各軍將領之後都要有相應的培養人才準備接班,而且整個培養過程也很長。
比如呂蒙,從開始發現到定型,被中央軍府即原來的統帥府決定定位於孫堅的接任者。其間培養時間已經超過十年;同樣,荀攸的接任者皇甫顏,從開始定位培養到今天也歷經十年。正是這種根據人才特點和軍隊體系需求、各軍以及職位的特點相結合的培養體系確保了大漢帝國各軍年輕人才不斷湧現,整個體系地執行和承接過渡也非常穩定,沒有讓軍隊因為某個人的離職而造成實力下滑和體系的混亂。
由於禁軍職責重大,接任人相對要求較高,可選擇的人選也多,現在年輕一代的孫策和馬超都有可能接替呂布擔任禁軍總督統,馬休和王真則有可能接任高順的總督尉之職,但這些都還沒有定數,劉協也一直沒有表態。正因為這點,高順和呂布幾次談到禁軍兩大總督後繼乏人都是各自慚愧。對孫策更是抱有厚望,希望他能承繼禁軍總督統得職位,對他要求也是日益嚴格。
諸人都是清楚其中緣故。各自也不好寬慰幾句,孫策更是明白的很,只能低頭不語,再也不敢說話。
呂布和高順一樣,都是經常吃孫家的酒席。受孫堅託付悉心培養孫策,一個教武,一個教兵法和練兵之道。他見高順當著眾人的面批評孫策,乃道:“平直不用急嘛,伯符與我多有相似。雖勇猛,然性格焦躁,不過伯符還年輕,日後讓他注意就是了!”
淩統心想這樣說下去也不行啊,急忙將話題轉到正題上,大聲說道:“諸位覺得當前我們遠征軍首要之事該是什麼?是先滅安息呢,還是協助馬克西米努斯將軍統一羅馬!”
吾桀亦大聲道:“聖上之略是先定安息,使我選徵軍和西域相連,再定地中海南岸,屆時和羅馬元老院商談條件,由羅馬帝國支付大量軍費,此後或可北上奪拜占庭,或可直接調傭工開挖運河,使大漢水軍直接進入地中海,依靠水軍平定羅馬各地!”
淩統道:“既然是先滅安息,那我們何不乘機在波斯灣地域發動一場直接摧垮安息帝國精銳主力的作戰,如今遠征軍有十萬精兵,十萬商軍,雖然和安息帝國的四十萬大軍相比要差了不少,但只論波斯灣區域,我們還是可以和他們進行一場大規模的決戰!”
眾人皆是同意,便一同商議具體的部署和安排,待安排妥當之後,都各自回去安排。
數日之後,淩統安排掌管遠征軍水師地全琮和馬克西米努斯在波斯灣聚集的小部分水軍進行共同操練演習,淩統、高順、王基和馬克西米努斯都到場觀看,
羅馬艦隊的主力是一種很奇怪的“五列烏鴉式戰艦”,安息帝國在和羅馬帝國的對抗中也逐步開始採用這種戰艦。
這種戰艦尋常航行時利用風力,一旦交戰則進退地動力就由槳手提供,這和大漢普遍採取的風輪船是一樣的,只是大漢艦隊主要的艦船採取輪漿,在同等人力的情況下,運轉地效率和戰艦的速度上,大漢艦隊的輪漿是有明顯優勢的。
羅馬戰艦的風帆設在船中間的主桅杆上,帆很簡單,只有一面巨大的四角帆,所以遇到逆風時就無法航行了,這和大漢普遍採用的三角帆戰艦就有本質區別了,而且大漢的江東主戰艦是三扼戰艦,衝鋒艦主體還是單扼小帆船,有部分兩扼帆船,衝擊艦主要是兩扼帆船,而江東主戰艦和迎風艦都是三扼帆船。
羅馬戰船甲板之上設有機弩投石器,周圍用盾牌保護上面計程車兵。甲板之下是槳手操槳的地方。最初地中海的軍船是兩邊各有一排漿手,隨著造船技術的提高,船也越來越大,於是槳手就分成上下兩層甚至三層,以容納更多的槳手給戰船提供更大的動力。當船大到一定程度,那上層的槳手離吃水線越來越遠,一個人就很難劃得動一隻槳了,於是就會讓兩人甚至三人共同操作一隻槳。無論槳手分坐幾層。上下一列的槳手總數是當時人們劃分戰船大小的標誌,三個槳手地稱為三列戰船(Tnineme),如果共有五個漿手的話就稱之為五列戰船(Quinqueneme)。現在羅馬帝國艦隊得主力仍然是五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