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制,三次熔鍊鐵水,溫度控制的也比較高,一般第一爐出來的是生鐵,在半液態狀態下進入第二爐燒炒,再出來就是熟鐵,到第三爐出來的基本就是鋼鍛,這種三爐連炒制首先是從荊州武威產生的,需要大量的煤精(焦煤),否則溫度達不到,同時鼓風的裝置也較大,人拉已經不可能承擔,一般採用水排鼓風,鼓風的皮囊也比通常的大四倍左右。
這種鋼就叫做荊州鋼,在蜀、粱、雍、荊、豫等州推廣的較多,而以南京、彭城、濟南為代表的南京鋼則與之不同,南京鋼在炒鋼的基礎上使用淋澆法,即所謂的灌鋼,成本較低,出產的品質的也可以。
南京鋼和荊州鋼是大漢冶煉工藝的兩種走向,工部和軍備院對他們都沒有過多的干預,但在總的判斷上,認為南京鋼適合刀具、農具的生產,荊州鋼適合甲冑和馬鎧的生產。
南京鋼的優點在於成本低,生產速度快,使農具的價格大規模下降,荊州鋼的優點是可以大量製成鋼鍛,統一銷售,而且可以進行深一步的百鍊加工,形成更優質的刀具,各地的小作坊都偏向採用荊州鋼。
各家軍備商社在兩種鋼地基礎上。統一都選擇荊州鋼,而主力生產農具的商社則大多采用南京鋼的生產工藝,直接澆灌出農具。
軍備商社在荊州鋼品質比以往提高很多的基礎上,以搭扣鱗甲為基礎工藝。設計了大量的新甲冑,主要有龍鱗甲、魚鱗甲、寬紋鱗甲、細紋鱗甲,統一的前進方向都是甲冑厚度降低。更薄更堅韌,鱗片不再是單一的橢圓形,有長方形、稜形、細條形和寬邊形四種新地衍生。
隨著劉協對軍威的要求,甲冑的式樣也開始變得精美,大量的虎頭、鷹身、長蛇、熊的雕飾被融入到甲冑上。劉協為此定了一個基本的規矩,步軍甲冑採用虎頭雕飾,騎兵甲冑採用鷹隼雕飾,水軍甲冑則採用比較威武的犀牛頭飾,不採用水蛇雕飾,主要原因是劉協從小對蛇就有強烈的畏懼感。而且不是一般的怕那麼簡單,看到雕飾都渾身打冷顫。
對於統一的增加就是甲冑兩肩膀部分必須雕有太極圖案,在右胸留下懸掛勳章的位置。
在軍備中增加軍袍、軍衣兩項。獨立水軍、步軍、騎軍、工程軍四種軍衣、軍袍、甲冑,增加東、春秋、夏三種分別,重騎兵甲冑採用全鎧式設計。
新式的甲冑中的長紋龍鱗甲、寬紋魚鱗甲、細紋魚鱗甲、重灌虎甲、輕裝鷹羽甲和牛鱗甲、厚皮甲被作為統一的六種甲冑,統一採用荊州鋼打造,重劍、圓形虎紋盾、圓形犀牛紋盾鷹隼雕紋小盾、鷹隼雕紋斬馬刀、虎紋釘錘、虎紋雙刃斧、襄陽匕首、荊州強弩、襄陽連弩、新野強弓等六十二種物品被列為制式軍備武器。
尤其隨著南方水軍的增加和對南用兵的增多。西紋魚鱗甲也開始增加定製量,這種魚鱗甲是以羅馬甲冑為基礎,主要集中在對雙肩和上半身的防護,採用裙甲設計,腳踝、膝蓋採用皮革防護。短馬靴採用露出腳趾的設計,增加透氣性,使用短劍和圓形犀牛紋盾,搭配荊州強弩,頭盔採用羅馬式的全護式。
大漢軍隊軍備製造從羅馬軍隊中吸納最多的就是在頭盔設計上,目前各軍除遊騎兵外,普遍都採用了羅馬式的全護式頭盔。
各種鱗甲也開始走向半鎧半鱗設計思路,對胸部和腿、臂等非活動處採用鋼甲,對關節、腹部等活動位置採用規則的稜形鱗片,統一制式的軍隊在列隊後呈現地威武氣質更加強烈,完美體現了一個軍事帝國應該具備的威懾力。
神鳶車作為主要的戰爭器械和水師主要的戰爭武器,也被要求進一步修改,神鳶鐵箭的設計被劉協認可,新的鐵箭比傳統鐵彈更重更鋒利,在相距較近的情況下,可以直接穿透船體,進入敵艦內部燃燒,是專門為水師設計的。
帝國準備良久的江東主戰艦開始向帝國各個水師大規模裝備,在江東船舶的六個商社都滿工的情況下,荊州船舶和黃河船舶也開始透過江東船舶承接訂單,但大部分利潤卻被江東船舶所扣留,這也教訓了兩家商社,必須花大力氣自我設計新船舶。
不久之後,黃河軍備集商社集中了十六億錢,直接選擇在安泰港開設最新船舶製造分社,擁有六萬多民傭工和四千多名僱工,是大漢帝國最大的船舶製造社。
江東船舶和隸屬荊州武威軍備集商社的荊州船舶自然不甘落後,各自在沿海選擇據點增加新的分社建立,進一步擴大船舶製造優勢。
三家對新船的設計和試製也開始從帝國出錢轉變向自己出錢,針對軍備院提出的未來十年船舶需求各自制造新戰艦和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