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料孫邵欲重振漢室,暗自在晉陽秘密聯絡群臣效力皇上,諸葛亮幾次被拉攏,雖未應承,亦未反對。
三日後是個陰雨連綿天,灰朦小雨輕輕搖曳揮灑,淋溼青石板鋪就的小路,諸葛亮在家臣陪同下,乘車到了晉陽城書香苑。
青灰色馬車停在書香苑後門外,諸葛亮在車內輕聲問家臣:“路上可有人盯梢?”
家臣小聲道:“先生放心吧,絕對沒有別人知道!”
諸葛亮“嗯”了一聲,揭開車簾,撐開油紙傘快步踏入書香苑後門,剛進門內,太史慈已經守候在一旁,他問道:“孔明如何現在才來?”
諸葛亮謹慎地輕聲說:“萬事須小心!”
太史慈微微點頭,揮手讓下人將門關上,攜手諸葛亮一起向書苑走去,歷經十餘道走廊,走書苑偏殿,殿內坐著兩人,其中一名中年清瘦男子正是孫邵,還有一名素袍葛衣年輕人。
諸葛亮和太史慈快步上前拜伏年輕人身下,道:“臣等拜見皇上!”
年輕人正是被劉備軟禁多年的劉辯,歷經十餘年的他早已成為一名俊逸青年,只是多年被奪權保命,早已沒有帝王的傲然之氣,看起來彷彿一名飽讀詩書的世族子弟,但那眼神中卻閃爍著奇異的光芒,似乎能夠看穿世間一切的事物。
劉辯親自走過來,扶起諸葛亮和太史慈,道:“兩位愛卿辛苦了?”復又問諸葛亮:“可見到朕的皇弟,他現在多高了!”
諸葛亮心中一澀,暗歎:楚王啊,皇上把你當弟兄,你卻要奪他的皇位,於心何忍啊!
見劉辯眼神急切,連忙道:“楚王文武雙全,身姿雄偉,與子義一般無二!”
劉辯笑道:“好啊,好啊,幸他一直在外,這些年未曾受苦受難!”
諸葛亮雖心中不忍亦無可奈何,鼓足一口氣,問道:“陛下今日秘密在此召見臣,不知有何要事?”
劉辯忽然起身拜諸葛亮,諸葛亮大驚失色,急忙阻止,復又拜伏於地道:“皇上若有事相問,但直問臣,臣必知無不言!”
劉辯大喜,乃道:“朕受困多年,眼看漢室頹敗卻束手無策,日日惶恐,不知如何才能重振漢室,今知先生廣有學識,乃天下智者,故欲求教!”
諸葛亮驚容收斂,波瀾不驚地說道:“今大將軍除董卓,滅袁紹,恢復大漢北方之地,皇上有此良臣,何患難振漢室!”
劉辯喜色頓然消失若雲散,烏雲復聚額眉,苦笑一聲,黯然無語地看了看孫邵。
孫邵焦急,與諸葛亮道:“孔明,我知道你有心光復漢室,今劉備雖與你我有恩,然獨掌朝政,密拭皇親,便在你去南方之時,董妃生得一子,然次日便夭折,此必劉備手段,欲絕皇上此脈而自己稱帝。孔明乃世所罕見奇才,焉能不知其中謀略!”
孫邵之心在於重振漢室,諸葛亮心中清楚,在孫邵與自己相見之時,他已經表露無疑,後多於自己往來,稱為摯友,幾次向自己求振漢室之策。
諸葛亮亦有光復漢室之心,正因他此心難得,孫邵才屢屢向劉備推薦。但諸葛亮和孫邵不同,他還是感激劉備,若獻策皇上就將逼迫自己徹底和孫邵佔在同一立場,這是諸葛亮不太願意的,更確切的說,諸葛亮在出世之前雖然保有滿腔光復漢室的雄心,但在官場上混了數年之後,早已清楚孫邵所立的不過是危牆之下而已。
諸葛亮暗暗問自己,皇上就站在自己面前,難道真的就能一句話不說嗎?
他想起初到北方求學於許勳時,自己和同窗學子立誓重振漢室,然而那幾位都已經前往南方任職了,在他們看來,重振漢室最好的選擇就是效力楚王,等待楚王稱帝之後再一統天下,使大漢復歸昔日繁華昌盛。
自己選擇在北方,可到今天卻沒有為皇上做過一點事,也沒有出過任何一策!
孫邵不待諸葛亮多想,於劉辯道:“皇上,時間無多,恐為劉備親信察覺,今日便先行回宮,容臣再為皇上尋找良才!”
劉辯又一次無奈的看了看諸葛亮,仰天長嘆一聲,道:“然天欲亡漢室乎!”
復拉孫邵衣袖,悲淚縱流道:“朕既非無德,亦非無仁之君,如何要做這亡國之帝!朕不甘心啊!”
孫邵在嘆息聲中痛苦地搖了搖頭,取出一套太監服飾,為劉辯換上,已然準備回皇宮。
太史慈大怒,指著諸葛亮道:“我不過一介武夫,尚知報效皇上才為忠義之道,你乃大賢,豈能不知。況往日問你,你皆說欲重振漢室,今日皇上恐皇宮內耳目眾多,不顧危險來此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