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名各地有名的訓馬師斷定為河西極品的,最好的是赤兔,它既保持了大宛馬優良的耐力,也擁有出色的爆發力,是非常特別的河西馬。
劉協甚至懷疑赤兔很有可能是土耳其馬系或者西伯利亞冷血森林馬和純種大宛馬的後裔,否則怎麼會有這麼高的身體素質,幾乎相當於溫血馬和純種馬的身體素質。
曾經有人提出閹割,甚至呂布也有過這個建議,但都被劉協果斷拒絕了,根據赤兔的幾個後代來看,每匹馬的素質水平都很平齊,有一匹甚至接近赤兔的水準,可以推斷赤兔的血統是比較純正的,極有可能是大宛馬和土耳其馬的後裔,大宛馬是中亞熱血馬,土耳其馬則是數萬年前中亞熱血馬和西伯利亞涼血森林馬自然交融的後裔,那麼按常理是有可能出現這麼穩定的血統,但要想將赤兔的血統延續下去,就必須尋找最純正的大宛馬,而這個也只能在安息帝國內找到,目前大漢的純種大宛馬,本質上都已經並不純正了,董家所保留的兩匹也是透過西域和安息購買的。
可惜那兩匹一匹是赤兔的老媽,另外一匹也太老了,可以當赤兔的外婆了,劉協估計赤兔是沒有這種胃口的。
選擇純種的大宛馬,赤兔的後裔將延續其耐力特性,而選用純正的伊比利亞馬,則可以保持溫血馬的特徵,保留高大和耐力兩個特點,相對而言,或許這次送來的那些伊比利亞馬會是一些不錯的選擇,那要選擇一個純正的就很困難了。
名馬再好,卻永遠不可能成為騎兵的主力,要想真正提高騎兵的能力,就必須在整個馬種上下功夫。
目前在大漢軍隊中使用最廣泛的戰馬主要是三個類別,排名第一位的就是河西馬,這是大漢山丹軍馬依靠西域大宛馬(在血統純度上低於安息的大宛)再次融合改良的戰馬,主要在隴西、天水牧場培育,相對山丹軍馬更優良,但身材也更修長勻稱,對於重騎兵而言,並不是很合適,而大漢主要的騎兵都是在輕騎兵和重騎兵之間的遊騎兵,飛射能力好的可以用弓,飛射能力較差的則用襄陽連弩。所用的鱗甲只佈置在要害和關節,四肢和腿上所用的還是粗厚的牛皮革。
這種騎兵是從衝鋒騎兵中發展出來的,尤其吸納了西涼鐵騎的優點,他們在衝鋒的過程中可以使用弩進行射擊,也可以迅速換成寬背斬馬刀,代表性的騎兵團隊就是呂布的虎狼營、唐斬的旋翼營和龐德的徵東軍騎兵。
(這裡有個插曲就是曹操雖然領了徵東軍大權,夏侯淵也如願以償領了厥機舊部中的控鉉騎兵,但徵東軍最初的五萬騎兵卻仍然直屬龐德管轄,這種設計和馬滕領了徵西軍,但五萬冀州降兵卻在張頜手中一樣。)
大漢的控鉉騎兵統一的戰馬配置仍然是身材勻稱高大,平均身高在六尺五(一米五)以上,耐力優良且能夠吃苦的河西馬。
其次是就是孫策鐵翼營為代表的重騎兵所採用的河曲馬,河曲馬也是在涼州一帶牧養,主要是羌族提供過來,河曲馬的身高比河西馬要矮小,但骨架寬厚敦實,可以承受更多重量,短瞬間爆發力極強,在統帥府做對對比後,將鐵翼營和其他幾個重騎兵軍營的戰馬全部從河西馬改成河曲馬,主要是南驪部族和涼州武威一帶的羌民牧養,張遼在幷州損失的五萬重騎兵用的也正是河曲馬。
最後是雜派,主要用在各地駐防軍,大多是長期從幽、並吸納的蒙古馬系,而駐防軍的騎兵主要都是所謂的輕騎兵,這種輕騎兵和三國時代曹操的輕騎兵相差無比,雖然是用刀砍,但卻用著屬於控鉉騎兵的輕型馬,也只能用來對付步軍和一般的反叛小族。這種騎兵應該說是比較廢材的騎兵。
雖然南方的駐防軍也使用一些川馬和滇馬,但這些只有一米三四,甚至不到一米二的馬種,大多數都是極其特別的山地騎兵在使用,也主要用於軍備物資的山中運輸。
張遼的鎮北軍的消失,再一次提醒劉協,重騎兵是不可能和控鉉騎兵對抗的,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大漢騎軍在丁原當年衝鋒、飛射兩類分別上逐步發展成了五種,即遊騎兵、衝鋒騎兵(傳統的重騎)、控鉉騎兵、輕騎兵、山地騎兵。
在劉協的計劃中,隨著南驪部族開始飼養河西馬,河西馬每年運送量將會加大,也會更加普及,十餘年後可以完全向輕騎兵推廣,使輕騎兵也開始裝備皮革甲,這個改造完成後,輕騎兵的水平就會有大規模的提升。
控鉉騎兵將主要依靠從漠北吸納南驪、鮮卑、羌和烏恆四族中的青壯組成,遊騎兵則是大漢各地預備軍提供,也是大漢騎兵的主力陣營,山地騎兵的運用範圍比較小,只有在南嶺、武夷山脈的廣州,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