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蝶何須多慮,公瑾與岳父大人何其不知,然岳父大人不願落於人後,公瑾當眾言語安慰,岳父大人也頗增顏面,何必再問下去,自討無趣。至於公瑾嗎,他也就是安慰岳父大人而已!”
黃舞蝶乃假怒道:“你們這些男人怎麼都是說一套做一套?”
郭嘉大笑,乃道:“此吾等天性爾,與生俱來,如何能改?”
此時的北方,在洛陽城外的百姓究竟退向何處的問題上,諸葛亮和劉備起了非常大的衝突,諸葛亮要求退向幷州,而劉備希望退向冀州。
劉備覺得自己已經和劉協達成初步意見,準備自洛陽撤軍,而楊琦此時已經和龐統談完,正敢到洛陽,代表諸葛亮和劉備再談。
楊琦與劉備說道:“大將軍若此時撤兵,南賊必舉兵北攻,屆時我等皆無存身之處,如今司徒大人亦和南賊達成協議,由此可見,南賊誠不可信,不過想坐收漁利而已,大將軍當緊守兗州,或可留一席之地,今北方之勢已非從前,皇上已經重掌朝政,司徒大人輔佐左右,昔日大將軍曾殺董卓,因其為國賊爾,若大將軍執迷不悟,日後必為世人垢為國賊,不如踱情順勢,與司徒大人達成協議,自辭大將軍之職,只留兗州,司徒大人與將軍皆欲防南賊爾,當結為同盟!”
沮授接到諸葛亮通知,立刻停兵,不再南上,留與官渡、白馬,守住洛陽和兗州北上之勢。
劉備見事不可謀,與楊琦道:“兗州孤懸,豈能獨守,某當棄之,故欲留冀州為防爾!”
楊琦道:“司徒大人有言,若將軍願退守幷州,皇上遷都信都,將軍據劉協與幷州黃河沿線,司徒大人據守冀州沿線,則南北之勢可穩,若將軍欲得冀州,恐終無一處之地能容其身!今司徒大人令百姓撤回幷州,乃不令將軍困頓,有力與南相抗之策!”復將曹操也願投誠皇上之事與劉備透露,劉備大驚,終知自己大勢已去。
洛陽之戰方起,曹操已然調令夏侯惇、曹仁、李典各領五萬大軍攻打兗州,徐庶恐曹操得兩州之地而自立,立刻讓龐德領兵出征,陳宮四面被圍,苦不堪言,在逼退死路之時,陳宮假豎南方之旗,自曹操之右側而過,復於東郡大敗夏侯惇,又廣拾取夏侯惇軍旗裝束,假扮夏侯惇大敗之殘兵,深入梁郡,敗龐德。
徐庶自出師以來,平生未遇一敗,乃大怒,親自擔帥,領定北軍與十萬駐防軍反擊,廖化、呂蒙領三萬鐵騎包抄陳宮部,將其反困在梁郡,曹仁乃領兵突襲呂蒙,救陳宮部而出,南北皆驚。
此一戰,曹操終於表率加盟北方,徐庶被迫撤回徐北,令文聘整頓兵力,準備奪青州。
在周瑜調兵攻打洛陽之後,劉備終於無可奈何地接受諸葛亮的意思,退回幷州,而諸葛亮得到壺關,與太史慈一起護送皇帝劉辯前往冀州,和沮授合兵一處。
徐晃和賈詡受皇命,領二十萬部隊孤守洛陽,阻南賊北攻,周瑜、荀攸兩面包圍,連續攻城兩月餘,雙方具損兵丁過十萬。陳宮在劉備許可下,受皇命,領兗州十萬兵馬自白馬撤退,經牧馬,屯兵河內、河東和箕關,而沮授、太史慈、張飛、鞠義則領兵計二十萬守於白馬、烏巢、官渡諸地,靜候北方實現勢力劃分。
曹操揮師奪兗州,程昱守青州,一時之間終於被他抓住良機,奪得兩州之地,諸葛亮亦為大喜,乃於困頓之中,調糧草軍馬與曹操,請其續守兩州,劉辯亦乘機拉攏,封其為大將軍。
至十月中,北方勢力終於重劃成功,劉備留守幷州,封為幷州牧、徵西大將軍,留皇叔之稱,並沒有定其謀反之罪,而諸葛亮、沮授、田豐組成新的冀州派系則奪掌朝廷權柄,和劉備時代不一樣,此時的皇帝劉辯終於開始恢復臨朝,諸葛亮、沮授、田豐初領三公之職,後十月底廢三公,諸葛亮領右丞相之職,總領農經政商兵法諸事宜;沮授領左丞相之職,掌兵典獄諸事;孫邵領大司徒之職,掌民戶農商;田豐領大司馬之職,掌武事,另有曹操掌大將軍之職,掌征伐。
徐庶率兵二十萬奪青州,曹操糧草不濟,雖北方糧草不足,然諸葛亮深知,若曹操兵敗,北方必然難堪徐庶之兵,乃與冀州大戶中取糧三千萬石,運至兗州。
冀州大戶有反對者數十族,諸葛亮乃下令盡滅之,各家田產糧草皆充公。
至次年春,諸葛亮見北方之勢已經穩定,而徐晃和賈詡漸漸無法抵擋周瑜、荀攸兩路大軍的進攻,洛陽城內三十萬民,未來的及撤退,或有青壯著上城助防而死,或有為南方三百餘架投石車所拋滾石砸死,或為五百餘架神鳶車所發桐油鐵彈燒死,餘者不過十萬人。城外百姓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