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疆記得大鵬鎮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即公元1394年,是明代為了抗擊倭寇而設立的大鵬守禦千戶所城,簡稱大鵬所城,是嶺南重要的海防軍事要塞。
大鵬鎮城內外砌以磚石,是廣東沿海所城中最為堅固的,周圍三百二十五丈六尺,高一丈八尺,有門樓、敵樓、護城河等。
清代屢有修葺,城平面呈不規則四邊形,城內有三條主要街道,分別為東門街、南門街和正街,主要建築有左營署、參將府、守備署、軍裝局、火藥局、關帝廟、趙公祠、天后廟等。原有格局基本保留,東、西、南三城門仍儲存完好。
康熙年間又改為大鵬水師營,成為一個管轄珠江外洋東部海路的海防軍事機構。在海上要塞設有九汛,後又增建南頭、大嶼山等4座炮臺。鴉片戰爭期間,在抗擊英國侵略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鴉片戰爭後大嶼山炮臺等被英人炸燬,大鵬水師營名存實亡,大鵬所城的榮譽乃是抗英名將前任南澳鎮總兵賴恩爵再次浴血抗敵贏得的,賴恩爵作為林則徐的副將,成功地指揮了著名的中英“九龍海戰”,打響了鴉片戰爭的第一槍,後升任廣東水師提督,正一品。道光二十四年(1844),皇帝御批建造“振威將軍第”,並親書牌匾及楹聯送至。
說起賴恩爵這個近乎於傳奇般的人物,林海疆記憶最深刻的是其有一個非常顯赫的出身,其為軒轅黃帝血脈第170代孫,賴叔頴國君第114代孫。
在賴恩爵逝世前,叫五個孫子到他的床前,留下遺願“希望有朝一日,收回香港島”。
第四十四章 總督葉名
故去老將軍的遺願,難道真的還要等148年後才會實現嗎?在夕陽中,林海疆望著自己的影子發呆。
站在外廳的紫鵑、百合也不敢打擾,只是在靜靜的看著越來越感覺陌生的少爺!
晚飯林海疆沒有出現,他給父母的回覆是自己要給總督大人上個練兵的手本則子,林翰林站在林海疆的窗外,望著不時將紙團團起丟棄的兒子,目光中充滿了慈愛和憧憬。
林海疆的毛筆字可以說是慘不忍睹,而用鵝毛筆繁體字又很多寫不好,嘗試了幾次後,林海疆找來了賬房的二帳,自己口述由他執筆。
二帳一手漂亮端正的蠅頭小楷讓林海疆十分汗顏,作為一個後世之人的自己,竟然連字都寫不好……
不但如此,林海疆還請來了父親的臺案秦銘先生,他要惡補一下關於大清朝的官吏制度,起碼對於兩廣這一塊他要有所瞭解,否則在鬧出笑話為此很是得不償失。
秦銘捏著自己的山羊鬍,喝著三百兩一斤的龍井,享受著大少爺不恥下問的敬意,悠然道:“咱大清稱掌管一省財政民政的官員叫藩臺,也叫布政使,一般是正三品從二品的大員,沒什麼實權,而巡撫則是總攬一省之軍政,被視為封疆大吏,從二品的大員,為一省之行政最高,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銜。掌考察全省地方官員。本省關稅、漕政等也總歸巡撫掌管。若有用兵,則督理糧餉。每年鄉試,例由巡撫督試,武科則由巡撫主考。各省巡撫也如總督,都自有直屬軍營,名為撫標,巡撫又多兼提督銜,節制本省各鎮總兵。其職權稍次於總督,無總督之省,則更是獨當一面,所以巡撫與總督同是地方大員。”
“那兩廣總督那?”林海疆的詢問讓秦銘微微一愣,在老頭子眼中大少爺一定是在英吉利國跟著洋夷學傻了,不過這話他只能想想卻萬萬不敢說,否則當年力主送少爺去英吉利國讀書的老爺會翻臉。
秦銘溜了口茶水繼續道:“這兩廣總督可是非同小可,正式官銜稱謂是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是咱們大清朝八位最高階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廣東和廣西兩省的軍民政務,上馬管軍下馬管民,都個頂個是當今萬歲爺的心腹之臣。”
秦銘微微停頓了一下道:“咱們大清自乾隆爺重定劃分為二十三行省後,每個省設一名巡撫,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長官。而這總督權力比巡撫大得多,但與巡撫之間沒有直接的隸屬關係,所有奏章 都經軍機呈覽皇上,總督和巡撫都是對上直接聽命於皇上的。不同的是總督可以管數省,側重軍事,巡撫只管一省,側重民政。眼下朝廷設八大總督,分別為直隸、兩江、閩浙、兩湖、陝甘、四川、兩廣、雲貴總督。”
秦銘說到這裡轉眼望著林海疆道:“大少爺是屬於督標的嫡系人馬,是武職,這老朽知道的就更少了,老朽知道的這點不過是些皮毛外的雜毛而已,吾所言不過是常識罷了,真正的還得大